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注意填报技巧 有效规避风险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科宣处处长 高级统计师 鲍夏超  2015-08-05

  转眼又是高考季,随着高考成绩公布,志愿填报成为广大考生继高考后又一道必答题。我们将陆续邀请考试院和各高校相关专家,为广大考生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指导。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科宣处处长 高级统计师 鲍夏超

  1.志愿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

  考生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自身条件和职业取向进行研判分析,然后再按分数所对应的名次号来定位。按自己分数定位,就是对照自己所欲填报的高校最近3年以来投档线所对应的名次号,判断自己能否够线。

  今年起,地方性加分项目仅适用本省属高校,将使考生名次动态化。所以,考生填报本省属院校志愿时,将本人名次和省 “一分一段表” 公布的同分人数(均含全国性加分、不含地方性加分)结合推算,按自己的动态名次来参考。

  同时,需分析高校历年招生量及近年投档线排名是否稳定,趋势如何?如是,则名次号的参考价值就会凸显;若招生量有变化、排名波动大,就要根据趋势变化来预测。除了参考名次号外,还可以使用投档线或平均分与当年省控线之间的分差,来分析分数线趋势走向,帮助定位。

  近年来,每个录取批次中都有不少人会一味地追求热门高校或专业,尤其是分数较低考生,由于所填志愿定位偏高,5个高校均无法投档,只能重新参加未录取满额高校的征求志愿。

  2.从高到低按降序排列,保持合理梯度

  志愿之间宜从高到低按降序梯度排列,反之不宜。因综合情况不同,高校之间的投档和录取标准存在自然差异,就会形成不同志愿的“分数级差”,最终会体现在高校投档线及其对应的名次高低之中。在填报志愿时,可以参考这一级差来排列。

  利用“分数级差”排列和优化志愿,先高后低按降序排列,在志愿之间形成合理的层次,俗称志愿“梯度”。将可以“冲一冲”的高校放在AB志愿,自己的分数优势较大的放在中间“稳一稳”,最后志愿需要“保一保”。

  但要注意的是,“冲一冲”要适度,万一冲不出去倒是无妨,而一旦“冲出去”,然后被投档,你的优势往往不大,退档风险随之增加。理论上讲,平行志愿的“梯度”即使是一分之差也行,实践中志愿之间的分数级差越大越保险,但会造成分数资源浪费,所以要适度。

  3.读懂简章再填专业志愿

  根据现行招生体制,录取与否以及录取啥专业由各高校决定。省录取系统进行高校志愿投档后,各高校再进行专业志愿“再投档”。

  专业志愿投档,大多采取传统志愿(志愿优先)而非平行志愿(分数优先);一些高校明确规定投档“专业分差”,即一专业没有被录取,二专业录取时会减去少量分数,再和其他考生进行排序比较,依此类推。所以,专业志愿之间有适当的梯度或者级差,可以起到“加分”作用。如对所报高校各专业都能接受,可考虑填上“专业服从调剂”,意味着所填专业无法录取后会增加机会,而且部分高校也有相关承诺。

  所以,填报高校专业志愿前,要先从各高校招生简章中去看,搞懂专业情况和投档方式。

  4.平行志愿风险依然存在

  相比传统顺序志愿,平行志愿减缓填报志愿风险,增加了考生投档机会,高分考生落榜风险下降,但由于各综合因素导致退档的风险依然存在。

  首先,高考划线是超比例的,如近年来我省高考第一批分数线,一般按照招生计划的1:1.2的比例划线,加上不同高校报考生源会不一样,即使上了省控线,也有数千人无法投档或未能录取。

  第二,部分高校投档比例超过1:1,投档人数超过招生计划,这意味着个别考生在投档后,仍可能被退档。即使是平行志愿,退档也会发生。为规避风险,我省压缩平行志愿投档比例。近年文理科省内外高校的平行志愿首轮投档,一般按招生计划的11确定,省外第一批高校平行志愿首轮投档比例一般按招生计划的1:1.05确定。艺术类、体育类、高职单考单招平行志愿投档比例按11确定。

  第三,高校招生时要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统计显示,我省高考平行志愿退档原因共30多项,其中因“总分低、额满”、“所报专业已满、不服从调剂”退档占80%以上。

  此外,由于各专业生源往往不会平衡,专业不服从调剂的考生,投档后也可能会遭遇退档。填报志愿操作不当也会导致风险,建议不要在挤到最后半天去上网填报,更不可逾期填报;务必需要保管好自己的密码,防止信息外泄、志愿被改;勿使用操作系统不兼容计算机终端(如平板电脑)填报志愿;录取批次或专业代码切勿错位,否则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