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新高考下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40余位知名高校招办负责人来了场“约会”
2017-05-20 23:07: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周仁爱 杨凯锋)今年是浙江省实施新高考招生录取方案的第一年,高水平院校在浙招生政策将有哪些变化?80个专业志愿如何填报?新高考改革下,各院校如何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520日上午,由杭州学军中学与中国教育在线、浙江新闻广播等联合主办的“心在高考 志在必得”浙江省新高考志愿填报首场说明会在学军中学西溪校区举行,包括清华、复旦、上交大、浙大、港大、浙工大在内的40余所全国和香港地区名校以及省内重点高校的招生负责人来了个大聚会,聚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招生情况以及新高考志愿填报。 

会议现场

  记者采访时发现,今年很多高校在浙招生情况变化不大,基本按专业大类招生,像华东政法大学则采用“按专业大类招生和按专业招生”并行的方式进行。各校招办负责人都明确表示,浙江新高考招生第一年,在浙招生计划只增不减。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需以生为本,搭建学科交叉平台 

  其实,这个会议已经酝酿很久了,作为本次会议的第一发起人,学军中学校长陈萍说,之所以选择“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一议题,是因为这是高校和高中的共同愿景,“我们都希望把孩子送进好大学,将他们培养成未来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现代社会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对这些人才的培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陈萍校长表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赢在终点而非起点。 

学军中学校长陈萍致辞

  浙大竺可桢学院是为浙大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竺可桢学院院长唐晓武说,浙大希望创建拔尖学生培养生态园,而竺可桢学院一直在创新,优化课程体系,推进研究型学习,提升国际交流平台等。“竺可桢学院要培养社会的领袖和精英,进入学院不该是为了好的深造资源,而应该为了让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拔尖人才。” 

  2000年竺可桢学院成立。这一届是混合班,共招了110人,三个班都是工科生,“之所以工科人才理科培养,是因为工科生的基础理论起点低、要求低,很难培养出拔尖人才,而理科生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以及类比等方面的能力普遍优于工科生。”唐晓武认为,从当今时代出发,社会更需要文理兼修、综合素质强的优秀人才。 

  在清华提起星火班应该没人不知道。清华浙江招生组组长余潇潇说,“星火班”的全称是科技创新,星火燎原清华大学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07年成立,通过学生自主立项、自主实施。 

   “星火班”每年从大二、大三学生中选拔50名左右不同专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潜质的学生,让他们自主申报项目,在项目实践中获得学术科研上的锻炼。“我们希望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最终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而非千生一面。”余老师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以生为中心的基础上,与学生的志趣相结合,打破学科间的藩篱,选拔出最具特质的学生。 

  “‘星火班’的培养并不以学习成绩等静态的指标选拔学生,而以其自主立项为依据,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观察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耐力,考察他们对学术的热情和激情。”余老师说,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星火班”将学员分为信息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生命科学、人文社科等5个小组,小组之间每月定期进行学术讨论,以促进不同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的交流与碰撞。 

  那么, 星火班的学生一般在高中阶段有什么特点呢?余老师说,清华曾对这些学生中学阶段的特质做过调查,数据显示,班里学生一半是高考进来的,一半是通过自主招生等拔尖人才选拔途径进来的;60%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参加过学科竞赛,学科潜质明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很快乐,学有余力,还参加过很多创新型学科比赛等。 

  各高校基本采用大类招生 

  2017在浙招生计划只增不减 

  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一些高校的招办负责人,对今年高校的招生情况进行了一个梳理。清华浙江招生组组长余潇潇说,清华今年的招生情况变化不大,实行大类招生,一年后进行专业选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专业内涵,做选择也容易。” 

  记者了解到,清华今年在浙的大部分招生名额都投放在了三位一体中,计划招生105人,与去年持平。今年按“专业组”招生,分别为物理基础组录取74人,通用基础组录取15人,化学基础组录取10人,临床医学组录取6人。 

  另外,今年综合测试环节将增加笔试考核,四个专业组中数学为必测科目。目前三位一体招生报名已截止,学校将于520日左右公布初评结果,预计610日左右进行笔试。 

  复旦的招办副主任王阳告诉记者,今年复旦的招生情况与去年基本一致。“配合浙江新高考改革,今年在浙江的统招计划只多不少,大部分专业按大类招生。”从2007年起,学校实行大类招生,到2011年已完成校内各个招生专业的大类整合。 

  除了高考统招外,复旦在浙还有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和面向农村学生的腾飞计划。其中,招生人数最多的是综合评价录取,这两天正在进行初审。

清华大学浙江招生组组长余潇潇介绍“星火班”

  港大招生主任王力拓说,浙江的生源一直都非常优秀,去年学校在浙招生18人,发展都特别好。据介绍,近年来,港大每年在内地的招生计划基本维持在300名左右,不过今年可能会有所增加。 

  王老师说,今年有个很大的调整,就是将非本地生计划从原先的大约600名提高到750名以上。不过,这150名计划是否会增加到内地学生的招生中,还需最终确定。 

  “港大的各专业没有固定的选考科目要求,考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的专业报考。”王老师说,港大将于20176月中邀请部分学生参加面试。面试以全英文进行,以小组讨论或辩论形式进行,每组大约68人。面试除了考核同学的英语表述能力外,也注重同学的逻辑思维、团队精神、领导才能、创造性等。 

  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张勤说,今年同济在浙招生计划不会减少,会有相应增加。对于浙江的孩子来说,今年的填报志愿环节非常重要。“每个考生可填报80个志愿,这就要求考生和家长充分了解各个专业,千万不能望文生义,不知其内涵。”他认为,选专业时不能太看重冷热,自己的兴趣爱好才最为重要。 

  此外,他也提醒考生和家长,在阅读招生章程时要仔细看好哪些专业有特殊要求的;在大类招生时,要了解大类下所含的专业等等。 

  据华东政法大学招办副主任谷向荣介绍,学校每年都很重视浙江的生源,这些考生后续发展潜力很大。今年,在浙招生人数肯定不会比往年减少。 

  另外,谷老师说到很重要的一点,在普通录取招生上,学校今年有一个非常大的调整:部分专业按大类招生,部分专业按专业招生,两种招生形式并行。 

  谷老师说,按大类招生的专业包括法学(卓越法学人才试验班)、法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社会学五个大类。经由大类招生进入法学专业的学生,统一在文伯书院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在大一结束时进行分流,利于考生选择专业。 

  80个专业志愿怎么填? 

  要做的功课真不少 

  距离2017年高考还有半月有余,面对高考后80个专业志愿的填报,考生和家长非常关注填报技巧以及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活动现场也请来了专家为考生和家长带来了一场新高考志愿填报政策解读。 

  从已公布的《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中,记者了解到,2017年普通类提前录取和第一段、艺术类第一批和第二批第一段、体育类第一段同时填报志愿,填报时间为626日至627

  新高考改革后,取消院校批次,实行“专业+院校”平行志愿填报,无疑使考生选报专业的针对性和选择权有所增加。新高考录取办法,按照考生总分高低、位次先后,对于符合选考科目等条件要求者,依据志愿顺序直接投档到所填具体院校的具体专业(类),考生不用担心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不设专业服从调剂。”

  那么,这80个专业志愿到底如何填报?又难在哪里呢?专家表示,考生和家长之所以认为志愿不好填,主要是因为他们本身对自己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位。专业没有好坏、冷热之分,只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新高考志愿填报时,以下内容可以参考:近3年各院校投档线和相应名次,近3年各院校专业录取平均分、最低分和相应名次,高校招生章程和招生计划,当年考生成绩位次,相应的选考科目一分一段表。 

  在填报志愿前,浙江省教育考试网(www.zjzs.net)将提供当年考生成绩位次以及选考科目总分一分一段表,这个参考价值很大。另外,专家提醒,考生和家长在使用自己的位次与以往高考第二批或第三批名次号对比时,应参考前一批或前两批分数线,并与成绩分段表结合使用。 

  对于优先选院校还是选专业这个问题,专家认为可视情况而定。如果考生学习成绩好,毕业后又继续深造的想法,可以优先选院校;如果考生成绩没优势,但专业取向明确,毕业后考虑先就业,所选院校各方面差不多,此时就可以优先考虑专业;如果考生成绩不够理想,还希望就读层次较高的院校,不妨考虑偏远地区的院校、较冷门的专业。 

  尽管2017年是实行专业平行志愿第一年,但原来填报志愿时的方法还是相通的。第一步,选择不同梯次的学校。由于实行分段填报志愿,各段考生所处位置与原相应批次相近,选择范围可以有效缩小框定。原有的“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选择学校的办法依然可以使用; 

  第二步,筛选不同梯次的专业。选定的院校中,根据往年专业录取情况,将其中不喜欢的专业或是估计录取可能性不大的专业删除,筛选出拟报考的不同梯次的专业; 

  第三步,根据本人意愿(如学校性质、地域、喜欢程度等)排序,正式确定志愿。这里要特别提醒,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特别重视院校的招生章程,确保符合报考条件。 

  此外,对于“非中心城市不选、非热门专业不学、非名牌大学不报”等志愿填报误区,考生和家长一定注意,切不能被带进沟里。考得好不如填得好,所以不能大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0-12-29 18:38
中国教育在线 2020-12-02 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