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17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招办访谈实录
2017-07-11 17:45: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主持人:请邱老师简单介绍一下学校的情况?

  邱老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的浙江省金华市市区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校园依山伴湖,风景十分优美。

  学校是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浙江省5所重点高职院校之一,是浙江省首批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试点院校,具有百年的办学历史和20多年的高职教育经验。学校现面向全国12个省(区)招生,招生专业数63个,涵盖理工、农业、医学、经济、管理、法律、教育、艺术等门类。学校面积2216亩,分设有13个二级学院和一家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1397人,其中教授100余人、副教授33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数2.4万余人,并先后招收5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留学生。学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97.31%,毕业生质量广受社会认可,每年被上海铁路局录用人数达百人,名企强企进校招聘呈常态。

  在质量特色方面,我校荣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影响力排行榜30强榜单并排名第6;现有国家示范专业3个,本科办学专业3个,国家教改试点专业1个,“十三五”浙江省优势专业6个、省特色专业6个;有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国字头”教学项目总数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的前3位;学校毕业生工作曾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院校;在老师科研方面,学校有高级职称教师数430余人,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95人,由此老师们的科研成果在全国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列全国第3,并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在学生学科与技能竞赛方面,2016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一等奖获奖数全国第1,连续三年一等奖获奖数位居全国前3。从全省来看,2017年我校以“双第一”入选浙江省高职院校优质校、重点校建设行列;省教育厅在2016年公布的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中,我校排名全省第1;我校是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目前已与36个国家和地区百余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校国际化总体水平在浙江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位居浙江省高职院校第1。

  主持人:今年学校的招生计划设置情况如何?有何变化?

  邱老师:今年我校总招生计划数是7925人,其中省内计划6946人,省外计划799人,本科招生计划180人。在省内计划6946人中,普通类提前批计划104人,普通艺术类181人,普通类计划是3235人;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计划80人;高职提前招生1325人;单独考试招生906人;五年制转入1115人。较去年比,省内计划略有增加。今年我校新增了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其招生专业均为教师教育类专业,分别在小学教育(师范)和学前教育(师范)设了40个计划。由此我校也成为全省唯一一所涵盖新高考四种招生模式的学校。

  招生专业方面,今年的招生专业总数为63个,比去年增加了5个专业,其中恢复了小学教育(师范)专业的招生,同时为响应“机器换人”、“大数据分析应用”和“高端服务人才”等经济转型升级需求,我校今年新增加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和空中乘务4个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空中乘务专业由于有面试环节,放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进行招生。

  外省计划方面,今年我们安排了799人的计划,面向福建、江西、四川、安徽、山西、河南、贵州、广西、云南、甘肃、青海11个省份。较去年相比,应青海省教育考试院要求,今年新增了面向该省的招生。

  今年与我校联合办学的本科专业有3个,一个是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办学招生的小学教育(师范)专业,普通类计划招生80人;另二个是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分别是浙江理工大学招生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安排了50人计划;与中国计量大学合作举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艺装备自动化技术)专业,计划为50人,这二个专业均面向单独考试招生的中职毕业生进行招生,在已完成的单独考试招生投档结果看,生源质量优良,像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单独考试招生电子与电工类计划为35人,投档名次为47名,生源质量十分理想。

  主持人:学校有哪些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有何亮点?

  邱老师: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四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试点院校,2017年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浙江省优质校暨重点校建设行列,2016年教学业绩考核成绩列全省高职院校榜首,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奖数为全国第一,由这些可以看出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教学工作单项,我校均处于全省高职教育排头兵的地位。

  在专业建设成果方面,我校有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专业3个,它们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和护理专业;有“十三五”省优势专业6个,它们是护理、畜牧兽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学前教育、艺术设计;省特色专业6个,为小学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园艺技术、电子商务、酒店管理;此外, 会计、药品生产技术曾是“十二五”期间建设的省特色专业;有联合举办的本科专业3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小学教育(师范)。

  每所院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得到了国家、省、市等各级财政的重点投入,在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科研服务能力、毕业生质量等方面均会高于其它专业。它们往往都传承了于学校办学历史积淀,像我校的师范教育有110年、医学教育有100年、农学教育有80年的办学历史,相关专业具有很好的社会口碑,形成了品牌效应。

  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金华是中国电动工具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我们依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增设了电动工具培养方向,开启了国内培养电动工具设计、制造、检测专门人才之先河,该专业先后成为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省特色专业和省优势专业。又如我校对接浙中地区网络经济大发展,专门设立了金义网络经济学院,她由学校与金义都市新区管委会共同举办,下设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三个专业,在省内也属首家。学院坐落在金义都市新区电商企业集聚区内,与阿里巴巴-菜鸟、金义邮政电子商务示范园等国内优秀的电商企业相邻,具有浓郁的创新创业的产业氛围。该学院不仅成立了自己的电商实体公司,还与多家电商企业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战训练岗位;教学体现“实战型”和“创业型”,各个环节都加入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元素;师资团队由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管理精英联合组成,学院的新聘教师全部都有企业管理或创业经历,能够全程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在金义网络学院学习,学生既是“准员工”又是在校生,既可以学习又可以创业。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高职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我们一直不遗余力,紧紧抓住技术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养成两个成长要素,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不同的专业培养特点,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独具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众泰班、南苑班的“三段结合、双线管理”现代学徒制、机械类专业的“创新班”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新经济领军班”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走园”教学模式、畜牧兽医专业的“班级化双创教育”、护理专业 “三三”育人策略、商务外语类专业 “菁英班”、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分层分流教育以及建工类专业的“顾问型”人才双导师制培养等等,人才培养的开放性、融合度、个性化都非常突出和鲜明。在职业素养养成方面,我们积极营造环境、践行文化育人,大力开展教学场所文化建设,实施“一院一品”和诵读经典活动,在实训室、教室深入开展“5S”管理,将义工、志愿者、创新创业等第二课堂内容纳入学分管理,推行学生学习历程档案管理,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同时,我们发挥专业综合性的优势,推动辅修专业课,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可以兼修相近专业的课程,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就业岗位面向。

  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方面,学校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开创了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并继续深化改革,提出“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学校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途径,实施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现已建有“众泰汽车学院”“皇冠学院”“高新IT学院”“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学院”“浙中建筑装饰技术联盟”“创业学院”“尖峰药业金职院药物研发中心”“国际商贸园”“学前教育学教研共同体”“金华旅游研究院”“小学教育教师发展学校联盟”等11个校企利益共同体,探索实践“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同时积极协同校政行企推进高端平台建设,我校联合国内500强西子联合集团、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等2家高端企业,立项了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智能化精密制造实训中心”,该项目建成后具备生产、教学、培训、研发等功能,同时向周边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开放,预算总投资1.25亿元。学校在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联合40余家涉农专业相关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组建浙江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培养现代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整合政府、学校、新能源企业等单位优势资源,成立新能源汽车产教联盟,推进校企技术共享、协同创新、应用推广,以发展区域经济中的新能源产业。

  应对新高考改革,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修读和选课方法非常灵活,学生可以试听选课,自主选择教师、时段,进行跨学期、跨专业、跨班级选课修读;建立了学分转换与积累制度,学生电子化学业历程档案,实行了导学助学、学业指导与管理、作业管理、实训室开放管理、第二课堂管理等与学分制相适应的人性化制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358981171 2019-06-05 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