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浙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开展“弘扬传统文化,发掘传承文化魅力”暑期调查研究
2017-07-17 10:40: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通讯员 钟陈琳 实习编辑 蔡仪)为响应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号召,积极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关注传统文化转型成果,同时贯彻浙江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文化艺术服务活动的主题,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各地,以“弘扬传统文化,发掘传承文化魅力”为主题展开了暑期调查研究。

  织蓝图,谱未来

  烟雨江南,聚茂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的苏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历朝历代以来受到统治者的青睐。据悉,一支社会实践团队赶赴苏州,探寻苏绣的前世与今生。

  然而在走访过程中,不止一名传承人表示:绣娘断层严重,苏绣后继无人。“虽然我是一名绣娘,但我真不希望我的子女再当绣娘了”。团队了解到,如今的绣娘,年龄大都是在40-60岁之间,20岁的绣娘少之又少。“这与当代年轻人职业追求有关,他们追求那些白领式的生活,想穿梭在高楼与霓虹灯之中。”团队负责人王丽谈到。然而有那么一位老人,已过耄耋之年,仍为传承苏绣贡献自已的一份力,她就是马惠荣。

  一针一线一世生,或许是对马惠荣最恰当的形容。她将60余载的生命全部奉献给苏绣,如今仍坚持每天6个小时的刺绣时间,在她看来,,刺绣早已不是一种工作,而是一种融入她生活的精神。那是淡然的精神,在其他厂家采用机器生产苏绣,追求效率,追求利益时,老人依然手绘绢布,“最原始的才是最自然的”。那是传承的精神,原始的纺织工具、原始的纺织手法,绣出巧夺天工的绣品。老人成功地将自己的女儿也培养成苏绣大师,将苏绣最本真的技艺继续留传,传承苏绣文化。

  一针一线,一生一世。母女二人,用手中的针线织苏绣传承之蓝图,谱刺绣文化之未来。

  刻希望,撰青春

  “承载了百年人文精神的金陵竹刻,因文人而兴、而起,又因文人而落。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下,流转了千万文人希望的竹刻文化必将迎来崭新春天。”三团十三队成员冷卓林在日记中写道

  如果说苏绣是中国工艺品百花园里的牡丹,那么金陵竹刻就是杜鹃。金陵竹刻以其“技法雕镂虽不深但层次不减”的特点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为进一步了解金陵竹刻的特点,浙江理工大学三团十三小分队前往南京,开启探寻竹刻文化之旅。

  团队来到南京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在馆长谷正宏的带领下,一同欣赏了400年前明代的竹刻艺术品以及当代竹刻创意作品。“竹刻作品要与市场充分融合,要融入时代特色,既注重艺术时尚还需美观实用,只有这样竹刻才能被更多人知道,竹刻文化才能重焕青春”谷馆长面对竹刻作品强调到。

  虽然政府采取一系列如:竹刻进校园等措施大力推广竹刻,但竹刻传承仍陷入瓶颈。谷馆长表示要秉承“帮、传、代”的保护方式、注重培养新人,编写系统竹刻教材,创新发展模式,培育竹刻品牌,以大家之力承全人类文明之精髓。

  画期待,展宏图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在全世界都受到赞扬,而脸谱作为京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然受到重视。为深入了解绍兴传统戏曲脸谱文化,经济管理学院三团十四队前往绍兴市越城区书圣故里拜访绍兴脸谱大师黄校邦。

  脸谱简单来说分为两个步骤:临摹与上色。临摹就是给脸谱划分区域,为后续的上色奠定基础。“别看临摹很简单,但如果一条线歪了,那么最后的脸谱左右两边是不对称的。”黄校邦一边说一边拿出口袋里的橡皮,擦拭着成员描不好的地方。而上色则大有学问,黄老师提到“一般来说,胡子和眼圈是黑色的而嘴巴则是红色的,万不可将嘴巴涂成蓝色,这可是要闹笑话的,而其余部位可以按照喜好填涂。”然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不应该单单仅从他们发展考虑,还需要关注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因此团队携刚学会脸谱技能,前往“义务微关爱”暑期支教点,让脸谱这一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走进生活。

  “我觉得关羽很暴躁,做事很容易冲动,所以我把他涂成红色的”一名七八岁的小男孩带着脸谱说到。每个孩子都按照自己的理解体验着这一之前完全面没有接触过的传统文化。“大力扶持固然不错,但如果下一代不了解,对这一传统文化不感兴趣,那又有什么用?”团队指导老师齐佳婷强调“未来是属于新生一代的,要让传统文化在未来依旧能够大展宏图,大放异彩,那就要先培养青年一点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仅仅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要从青年一代抓起”。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是的,当今中国不缺物质力量,缺的是对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传承与重视程度。“我们必须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只有这样,中国才能重返世界民族之林之巅峰。光阴荏苒,百年沧桑。传承文化的征途,浙理工学子一直在路上。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