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浙江海洋大学开展海洋意识教育普及公益行活动
2017-08-09 09:42: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实习记者 白菁洁 通讯员 郑琪浩 傅林静)“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那你们知道渔民画是什么吗?今天老师教你们渔民画。”这是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师生在舟山普陀文化馆开展的海洋意识教育普及活动。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开发、利用、保护和保全海洋是时代潮流和全人类的责任。海洋会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目前国民海洋意识薄弱、公众海洋情感、海洋认知、海洋行为等方面参差不齐,海洋形势严峻。 为了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今年7月,浙江海洋大学蓝色领航--海洋意识普及公益行“双百双进”团队深入海岛、内陆,走访基层,让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进基层”。

  寓教于乐,玩转海洋课堂

  “一六哎嗨,要里格赛力啰;要好啰咳啦,要啰好来咳啦。要啰好啰,三来;要啰好,哎撒啦啦啦,啦啦啦啦……”粗犷有力的渔歌号子从孩子们嘴里唱出来也别有一番味道。这是团队在舟山册子岛桃夭门社区开展的海洋班会课。除了社区之外,团队还将海洋班会课带进了舟山普陀山学校、普陀文化馆、城东小学、长峙岛等地,覆盖了舟山各大海岛,将海洋意识教育带进课堂,让海洋文化、海洋艺术走进海岛乡间。

  海洋班会课的教材就是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宋秋前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编写的《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班会活动设计与实施》。学生团队结合专业优势,在学习、研究海洋意识教材的基础上又自编《海山遗珠》、《海洋艺术》等支教教材,将翁洲走书、渔民画、渔民号子、剪纸等优秀海洋文化带入海岛课堂。

  海洋班会课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课堂形式也倍受孩子们的喜爱,成为团队海洋意识教育活动的一大亮点。

  教学相长,共创海洋校园

  “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海洋意识润物细无声。这种新颖的课堂形式,对我今后海洋意识教育教学设计也有很大的帮助。”参加中小学海洋教育活动设计课的教师高伟芬说道。

  这是由浙江海洋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组织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班。本次培训班新增设中小学海洋教育活动设计等课程,让海洋意识教育走进中小学教师培训。

  “通过培训让更多教师理解海洋意识教育的重大意义,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洋意识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海洋意识。”培训班的相关负责人宋秋前教授说道。

  培训从2017年4月持续到8月,参与选课的中小学教师近1500人,覆盖杭州、绍兴、舟山等10个城市。培训班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受到了选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与大力肯定。

  走访基层,传播海洋意识

  “我们几乎每天顶着烈日,虽然很累,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一边发放海洋知识宣传手册,一边发放调研问卷,以此了解浙江省海洋意识教育的现状。很多市民向我们表示希望通过更多渠道了解海洋知识,并认为在中小学、大学开设海洋类相关课程是非常必要的。”金玲芝是海洋意识调研团的成员之一,这个暑假她跑遍了湖州各大小城镇,分发问卷调查、宣传手册。

  和她一样,今年暑假有7个海洋意识教育宣传小分队分布在浙江省宁波、台州、湖州、衢州、丽水、舟山等地。他们走访街道、基层、社区,完成问卷调查800余份,分发海洋意识、海洋安全宣传手册1000份。

  “作为海洋类高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全民海洋意识教育普及做出努力,我们已进行多年的海洋文化宣传与教育。此次走入内陆做海洋意识教育宣传与调研是一次新的尝试。调研发现浙江内陆和沿海居民的海洋意识教育指数不均,城市和农村、海岛差别较大,公民的海洋意识教育宣传普及任重道远。”团队指导教师张祎星说,“接下来,我们将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进一步的海洋知识宣传和教育。”

  积跬步,至千里。浙江海洋大学与国家海洋局共建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创建了国内首个且唯一的海洋文化学习体验中心,团队自2004年以来就在舟山开展海岛支教、海洋文化调研、海洋意识宣传活动,形成调研报告140余篇,发放宣传手册约8000份,接待海洋文化学习参观2400余人次。今后,团队将继续开展推进海洋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进基层”活动,普及海洋知识、弘扬海洋精神、传播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意识成为一种社会意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