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电信工学子在路上
2019-07-17 14:58: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通讯员 张臻 编辑 郭端宇)7月12日至15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薪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舟山,寻找并体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初探非遗文化,学习高跷技能
  7月12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薪火传承实践团队来到了浙江省舟山市白泉镇柯梅社区,了解白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情况。在白泉镇柯梅社区文化负责人叶女士的带领下,参观了文化长廊与文化礼堂。团队成员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锣鼓、布偶戏的韵味,并学习了腰鼓的打法与踩高跷的技巧。队员吴成静在学习高跷之后说到:“这次独一无二的体验,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
  通过与叶女士的交谈,实践团了解到,高跷表演者每次表演为防止双脚滑脱都要用带子将脚和木跷牢牢固定,有时甚至会勒出血痕,但仍咬牙坚持着踩着高跷跳舞、唱歌、进行各种高难度动作,这些对于缺乏训练且胆子较小的人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挑战。谈到此处,叶女士显得有些忧心忡忡。一方面,文化的商业性和精神娱乐的多样性,注定这些传统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与时代产生冲突,而当代人对经济利益与快餐式文化趋之若鹜;另一方面,像高跷这类活动本身很容易让人把高跷本身和危险联系在一起,改变民众这种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怎样留住祖辈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把高跷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了叶女士和她指导的团队的“心结”。令人欣慰的是村里的孩子从小热爱学习高跷,并愿意为此克服困难。

渔民号子传承人有话说

  舟山渔民号子作为舟山海洋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已于2005年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取得了实质性的保护成果。

  7月13日,“薪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舟山市定海区的“洪国壮文化传播工作室”,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渔歌号子”的魅力并采访文化继承人洪国壮老师与舟山渔歌号子背后的故事。

  采访中,洪老师为团队成员详细的讲述了舟山的历史文化特色。紧接着,洪老师以一个老渔夫的身份向团队介绍了渔民文化和渔歌号子不可分割密切关系,在讲述期间,洪老师为团队表演了最有特色的渔歌号子,从渔夫们撑篙出航,到打鱼归来岸边起网,真实的描绘了舟山特有的生活与文化。团队成员专注聆听并用心记录下特有的文化底蕴。

  随后,团队成员跟随洪老师学习了渔歌号子中最有特色的“摇橹号子”,几位成员伴随着洪先生的口号,拿着船橹,感受渔歌号子的文化魅力。随后,洪老师拿出了他在传承文化期间整理的文字、视频资料,并且向团队展示了洪老师自己撰写的书籍,据洪老师描述,这些资料倾注着他14余载的心血,并且他将继续坚持传承下去。

  最后,洪老师请团队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朋友们拍摄一段寄语,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小朋友们更加了解舟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了解舟山传统的渔业文化。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9-08-01 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