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跨越岁月共同重温求是精神 杭二中来了位特殊的学长
2020-06-09 14:13: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实习编辑 陈昊昱)2020年6月8日下午,杭州第二中学东河校区高二(9)班的班会课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学长——杭州第二中学1959届的校友王宽福先生。他今天回到母校和同学们分享浙大的西迁精神—求是精神。

  求是精神是浙江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最早由竺可桢校长在浙大西迁过程中提出。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11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离开杭州,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市和湄潭县,并在当地办学7年。浙大西迁也被称为“文军长征”,一直是中国近代大学创办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而作为杭州第二中学的前身之一国立浙江大学附中(1940-1951年)就是创办于浙江大学西迁时期。

湄潭中学校园内的的竺可桢塑像

     

杭州二中校园内国立浙江大学附中竺可桢校长与私立蕙兰中学徐钺校长的雕像

  因此学习浙大西迁的精神也是二中人的必修课。早在2009年即二中一百一十周年时,杭州第二中学的120多位老师,寻梦贵州湄潭,探寻国立浙江大学附中创办的不平凡的历史踪迹,很多老师在浙大西迁历史馆(文庙)被浙大西迁的历史故事感动得落下热泪。

  班会课在二中校歌《赤子吟》中开场,主持人李金晶同学结合视频简单介绍了浙大西迁的过程。接下来就是王宽福校友的分享。他首先介绍文集创作的由来。

  王老师讲述浙大西迁之路的一些故事。1937年,西天目山的禅源寺接纳两百多位浙大新生入读两个多月。自此浙大开启漫长而艰难的“文军长征”之途。辗转建德梅城,后来到江西泰和与广西宜山。在广西宜山,竺可桢校长提出了“求是”校训。之后因为战事,浙大继续西迁贵州。1940年1月,浙大本部迁至贵州遵义,农学院、理学院和师范学院理科部分迁至湄潭县。他也讲述浙大西迁过程中的人物,张开双臂欢迎浙大落户湄潭的开明县长严溥泉,浙大在泰和与龙泉办学的贵人萧庆云和曾水清先生,鞠躬尽瘁的竺可桢校长,潜心研究的苏步青院士。

  随着王先生的娓娓道来,同学们仿佛回到了八十多年前的浙大。深深感受到了求是精神就是一种牺牲精神,是一种革命精神,更是一种奋斗精神。

  为了更好传承这份求是精神,王宽福校友还特意带来他主编的《重走西迁路》文集。该文集共收录五十一篇西迁后代寻访、纪念和回忆的文章,以重现“浙大文军西征”的艰难场景。他将此书捐给高二(9)班全体同学,并勉励他们将前辈的求是精神落实到学习中去。

  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是班会课程,杭州二中每学期都会根据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精心设计不同的教育主题。本堂班会课,王宽福校友对浙大西迁精神的解读,意义非常深远。他不仅分享求是精神的由来,而且将宝贵的求是精神传递给现在的学子,未来的接班人。二中两代人的心是相通的,那就是共同畅想中国梦,践行中国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