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浙江高考改革调整完善方案发布后,教育专家怎么说
2020-06-23 18:08:00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优化,最大的“亮点”是不变

  作者: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

  浙江省人民政府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面总结前一阶段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进一步完善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具体措施包括:高中学考按年级定时定科统一安排,同一年级统一科目统一时间开考,从2020年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从2年有效改为当年有效,从2021年1月考试起实施。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分差由3分改为1分,从2022年1月选考起实施。录取分段由三段改为两段,从2021年招生录取起实施。语文、数学科目和外语一样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从2023年起实施。职业技能操作考试作为合格性考试,由省统一标准、市县组织实施,从2022年招生录取起使用。职业技能理论知识考试仍全省统一组织实施。

  总体看来,这6条措施,均属于在整体高考改革框架下的“微调”,保持了高考改革的定力,也符合公众对优化高考改革的预期。对于承担改革“先行先试”任务的浙江来说,对改革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持续优化改革,是积极的改革态度与改革精神。

  学生和家长十分关注高考改革的“变”,但其实,这次优化改革,最大的“亮点”,是不变,继续坚持3+3模式,实行7选3科目组合。去年在江苏、广东等8个省市宣布新高考改革采取3+1+2模式后,就有不少关于浙江高考方案是否继续坚持3+3模式,实行7选3科目组合的讨论。有人“猜想”浙江会调整为3+6选3科目组合,或者采取3+1+2模式。

  从2014年开始启动的新高考改革,以扩大学生选择权,尤其是科目选择权为重要特征。3+3模式,7选3科目组合,给学生35种科目组合选择,从选择权角度看,这是充分扩大学生选择权。而3+1+2模式,则只有12种科目组合,相比3+7选3,减少了23个科目组合选择,且限定学生的首选科目选择。3+1+2模式从选择权角度看,显然不是比3+3模式,7选3科目组合更优,而不过是根据实施改革的省份的高中办学条件做出的选择,降低了改革实施的难度。实行3+1+2模式的省份,未来高考改革的走向,也是实行3+3模式。

  浙江实行3+7选3科目组合,对高中办学,包括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场地建设、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进一步说,在改革初期出现的一些“不适应”问题,不是3+3模式,7选3科目组合的问题,而是学校师资、课程、场地建设以及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同步跟上。经过5年多的改革实践后,学校办学条件逐渐完善,而据2019年1月第三方独立评估,新高考录取新生、高中学生、考生家长对浙江省高考改革的满意度分别是81.7%、79.9%、68.6%,表明虽然3+7选3科目组合改革,对高中办学而言压力大,改革难度也最大,但是却是受到考生和家长欢迎的。

  因此,继续实行3+3模式,7选3科目组合,是保持高考改革的稳定,也是坚持高考改革方向,体现了改革的定力。而做出调整的6项措施,也是在这一原则基础上进行优化。如将录取分段从三段改为两段,这和取消高考录取批次,淡化学校身份标签的改革一脉相承。之前分三段,主要考虑取消录取批次、实行专业平行志愿之后,学生在报考志愿时不适应,会出现学生选择学校、专业与高校招生不太匹配的问题。在经过3届学生报考志愿后,将三段调整为两段时机已经成熟,这会进一步淡化学校和学生对一段线的追求,有利于促进高校、专业平等竞争。

  需要注意的是,高考改革还在路上,完善高考改革方案没有止境。从当前高中办学的现实看,还有事实上存在的应试倾向,这也是明确学考按年级定时定科统一安排、调整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分差的原因,主要考虑到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性对待之前的学考安排“抢跑道”的问题,以及部分考生和家长对三分分差产生的区分度不够的焦虑。

  为此,高考改革就需要进一步推进破除“唯分数论”的多元评价录取改革。浙江的“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已经探索出成熟的模式。今年国家推出的“强基计划”,某种程度说,就是在这一“试点改革”基础上,推出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全国版”。36所“双一流”高校“强基计划”的落地,以及50多所高校在浙江的“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将带动基础教育转变育人理念和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这些改革必须坚定地推进下去。

  浙江高考新方案:实事求是 确保公平与科学

  作者:陈志文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高考改革的排头兵浙江高考改革新方案正式公布,共6条调整措施。这也是新高考改革落地3年后,浙江第一次对原方案进行系统性的调整。

  这6条措施分别是:1、高中学考按年级定时定科统一安排,同一年级统一科目统一时间开考;2、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从2年有效改为当年有效;3、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分差由3分改为1分;4、录取分段由三段改为两段;5、语文、数学科目和外语一样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6、职业技能操作考试作为合格性考试,由省统一标准、市县组织实施。

  与此前传闻的各种大动作不同,这次调整显然是在坚持原方案的基础上,只做了针对性的微调,并非方向性的调整。比如,仍坚持了3+3的方案设计,并没有限选物理;在考试科目上,也没有取消信息技术考试科目。这一调整,求稳的意图明显,而具体调整的每一条措施都是有针对性的。比如学考统一,限定参考资格与时间,不再允许非本年级学生参考,目的显然是稳定中学教学秩序,杜绝功利化算计而影响中学教学秩序;而外语与选考科目成绩改2年有效为当年有效,显然是汲取了2018年英语赋分引发的问题,最大程度确保公平;赋分制度在没有改变21个分段的基础上,改3分一段为一分一段,即原来100-97的设计变为100/99/98/97,100满分将大幅下降,显然是为了加强分数的区分度。这一措施的目的,不仅是公平,也更为科学。原来高考改革方案希望淡化分数,设计了水平考试,希望以等级评价替代,但水平考试作为高校录取的两依据之一,区分度就更为重要。当然,也有一些调整本就是计划中的,比如录取从3段变2段,语数外采用全国卷,本身也是高考改革既定的方向之一,浙江也只是根据改革的节奏,落实原计划而已。

  这一调整方案显示,浙江方面认为高考改革大方向是正确的,只是根据浙江近年高考改革实践出现的问题做针对性技术调整,目标直指公平、学业负担以及新高考对教育教学秩序造成的干扰等方面的问题。

  改革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改进完善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发现问题非常重要。2014年新高考改革启动,浙江、上海先行先试,为全国高考改革承担着重要的探索的任务。2017年浙江上海新高考改革落地后,北京、天津、海南、山东4省市在浙江上海试验的基础上启动了又一轮的改革试验。2018年,湖北、江苏、重庆、广东等具有代表性的8省市大规模启动高考改革,但直到2019年4月,在浙江英语赋分风波过后,8省改革方案才正式出台。8省方案显然是全面汲取了此前的改革经验,尤其是浙江的经验与教训。

  对比浙江方案与8省方案,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相同或者类似的地方。比如赋分制度完全一样,比如都严格限定了学考时间,而限选物理,显然也是汲取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教训。当然,与8省方案相比,浙江在一些原则地方坚持了自己的方向,比如3选3,而不是3+1+2,这不仅仅是求稳,而是浙江希望在改革上坚持给学生选择权的理想。

  2014年启动的高考改革是恢复高考制度40多年来最为全面彻底,也是最为复杂艰难的一次高考改革,浙江与上海为全国承担了先行先试的艰巨任务。坦率地讲,上海改革相对比较顺利,浙江则不同,遇到了很多艰难的挑战,出现的问题比较多。与上海相比,浙江考生人数较多,各地教育和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高等教育资源也不足够丰富,其复杂性在全国更具有代表性,这些基础情况也决定了浙江高考改革的艰难。事实上,从物理选考人数下降到赋分的公平公正性等,浙江高考改革都遭遇到了极端功利文化带来的尖锐挑战,如何坚持原来的制度设计,平衡制约功利文化带来的扭曲,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不仅需要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更需要承担巨大的政治责任与压力。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都应该感谢浙江,从考生到家长,从教师到教育行政部门,他们是改革的先行者,但必然也是一些问题与挑战的承受者,没有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我们又怎么会有后面方案的调整?

  比如从3+3到3+1+2的调整。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希望给考生与家长以充分选择权,在史地政物化生技(仅浙江有)中自选3门作为选考科目,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以体现自己的个性特点,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更多考生与家长的功利算计:如何才能拿高分,而不是喜欢什么,最后导致物理选考人数显著下滑,也才带来了后续一系列的调整,比如国家层面对高校专业选考目录的制定,甚至限制选择方案的出台。

  6年改革实践,经历了诸多改革风波之后,浙江为了系统检讨完善改革方案,历经一年时间组织了大规模的改革调研。据统计,仅座谈会就举办了64场,访谈对象1100余人,线上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万余份。在严谨的调研后,经过艰难平衡,才推出了这个调整方案。

  坦率地讲,这个方案并非最完美的,一些人还有不同的意见,我本人就曾在几次调研会上表达过一些不同意见,但考生与家长以及其他各方面的需求与考虑不完全是一致的,决策者必须综合评估平衡。这个方案未来也还会遇到新问题,但这个方案可能是目前条件下最符合现实的一个方案。

  高考是中国人最关注的、最难的事情,没有之一,高考改革的艰难与复杂性也就成为必然。2014年高考改革启动之日,我在人民日报曾撰文:高考改革需要宽容。今天,我还想再重复一句:浙江的高考改革更需要宽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8-12-20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