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志愿指导 | 林静姗:选择向未来 圆梦正青春
2023-06-19 08:49: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志愿填报是考生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选择之一,它不仅关系到考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体验,更会对考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考生应从分数和位次出发,坚持兴趣与需求导向,科学填报,实现学校与专业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优化组合。

△ 林静姗 中国教育在线特约专家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党委副书记

  01、统筹兼顾 选学校VS选专业

  浙江新高考改革后,考试院和高校对历年考生录取数据的公开度很高,考生可以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官网、高校本专科招生官网等途径查询到非常多的信息。但是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数据里,重点要查找的有用信息大致有三类:

  一是录取信息,包括近三年的院校投档分数线及相应名次、各专业录取最低分、平均分及相应名次等。

  二是院校信息,包括学校的层次,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的优势,就业的情况,特殊人才政策(转专业、保研)等。

  三是招生信息,包括院校有哪些录取方式,各专业的招生要求和特殊招生政策(单科限制、体检受限)等。

  而在这些信息中,家长和考生特别关注的还是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这是一个始终存在的两难选择。考生要在学校知名度、城市影响力、专业竞争力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在组成学校+专业的志愿选择时,考生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一是根据自己分数和位次确定大学层次。比如“双一流”、省重点建设高校、一般本科高校、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等。

  二是衡量比较高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比如师资力量和学科实力、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在各类排行榜中的排名情况等。

  举个例子,在独立学院中,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十所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之一,首批通过浙江省教育厅对独立学院的规范设置验收,是浙江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单位、浙江省首批十所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之一、首批教育部1+X证书试点院校。现有专任教师4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占50%,超过90%的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学院拥有1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市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等。师资力量、学科实力、学科竞赛、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都位于同类院校前茅。近年来在中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排名前三。学院实行现代书院制育人模式,书院导师,以生为本,关怀辅导,亦师亦友,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三是详细了解专业培养情况。专业所在学科是否是省一流学科,教学名师等教学资源多不多,专业学科竞赛成绩如何,专业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高不高,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有哪些,本专业是否有出现一批优秀的校友等。

  02、合理规划 职业兴趣VS社会需求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发展方向,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

  一是要做到以职业规划为导向。高考后的专业选择有可能直接关系到以后所从事的职业和事业,所以在志愿填报之前做好生涯规划十分重要。考生可以借助权威软件测评,确定自己的个性、特长、爱好、能力,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和职业兴趣,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形成个人“自画像”。明确自我认知有助于更好地帮助考生结合专业做好中长期职业发展规划,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走更合适的路,成就更幸福的人生。总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是要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参考。大学是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未来的地方。社会在不断变化,市场需求也在不断调整,要多注重个人素质能力的提升,眼光放长远,这样的志愿填报往往更理性。专业的“冷与热”是相对的,其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需要辩证地看,冷热专业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所以要用更长远、更前瞻性的眼光去选择专业。

  03、科学填报 志愿梯度VS志愿顺序

  如何科学填报80个志愿,也应该把握好三个关键点:

  一是专业录取条件。既要关注选考科目是否符合报考要求,也要关注专业培养的主干课程要求,因为考得进不等于入学后能学得好,考生应尽量选择与自己选考科目匹配度大的专业填报。同时,考生既要关注报考专业的体检要求,又要关注是否有英语等单科成绩限制。

  二是专业与院校梯度。传统的“冲稳保”志愿填报策略仍然适用,在80个专业志愿中,考生不妨在前20-30个左右的专业志愿冲一冲,中间20-30个左右稳一稳,后20-30个左右保一保。具体比例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偏好、风险承受程度的不同,做不同调整。充分利用高校的转专业政策,选择心仪高校的冷门、低分专业填报,也是一种志愿填报策略。

  例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全面放开转专业,学生在第二、三、四学期都有转专业的机会。

  三是合理安排志愿顺序。考生可参考喜好程度由高到低、投档分数由高到低、专业实力由高到低、录取机会由高到低等因素,合理确定个人志愿顺序。

  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心想事成、圆梦高考!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