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杭州市杨绫子学校校长俞林亚:用“整个”的心做校长,只为每位特殊孩子
2018-05-11 14:15: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俞林亚

  人物名片

  俞林亚,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先后担任杭州市上城区第十四届、十五届人民大会代表,杭州市党代表,获得浙江省助残先进个人、浙江省教坛新秀。20多年来,她一直深耕于智障儿童培智教育事业一线,努力为智障儿童提供无障碍的教育环境和公平的发展机会,并为推进杭州特殊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方面做了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地努力,为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实习记者 郑宇琼)那是一个下雨天。刚走进位于上城区姚江路上的“智慧树”,便有一阵湿润的咖啡气息扑面而来,随即几个长相清秀的男孩女孩朝着门口说“欢迎光临”。应该不会错,这几位就是这里的“小主人”。

  说到智慧树,绝对绕不开杭州市杨绫子学校(下简称“杨绫子”),以及这位22年来一直深耕智障儿童培智教育事业一线,努力为智障儿童提供无障碍教育环境和公平发展机会的美女校长俞林亚。从被人叫“木头老师”,到顶住一切压力创办了充满爱的咖啡店“智慧树”,俞林亚改变了很多特殊孩子和家庭。而她自己的内心,也仿佛经历了一次次洗礼。

  中国的培智教育是80年代起步的,杨绫子就是最早的特殊学校之一,现是浙江省乃至全国培智教育窗口。“每个人都天生拥有别与他人的能力,特殊孩子也一样,只是他们的能力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在俞林亚眼中,每个特殊孩子都是宝,也都有跟正常孩子一样享受生命和生活的权利。就为了这一点,她与杨绫子的故事一直未曾间断……

  “小任性”打开特教大门,“木头老师”守住寂寞静待花开

  俞林亚是诸暨人,由于父亲和姐姐都是老师,她也萌生了做老师的想法。不过,她却有点小“任性”,“那时候太小,很叛逆,就想离开家、离开父母。”回忆起当时,俞林亚不由得笑了。她说,父亲和姐姐学的都是普通师范,她想学个不一样的 。因此,经过多次与父亲长谈后,全家决定支持她——报考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南京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学习特殊教育专业。1996年毕业后,俞林亚成为了杨绫子一位普通特教老师。

  刚来学校任教时俞林亚不到20岁,作为班主任,她要带着12个患有唐氏综合征、脑瘫和自闭症的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由于当时特殊教育的地位不高,课程形式和内容并不完善,而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在学校里学得不错,心里想的也很好,但是真接触到特殊教育才发现,并不容易。”俞林亚回忆说,有时候正在上课,自闭症孩子就会突然满教室跑,使课堂教学与康复训练无法正常进行。

  后来,她仔细观察发现,孩子们不管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而这背后的原因里,就有她“管住”学生的法宝。比如她会拿糖果作为交换,让孩子们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她则会留心倾听和理解孩子们的想法。

  在俞林亚的记忆里,人们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始终是不断提升的。20 世纪60 年代前,人们还没有形成对特殊教育的整体概念,在这之后,则提出了"特殊教育的正常化发展",特殊教育的地位有所提升;20 世纪90 年代后,全民教育世界大会提出了"全纳教育”,特殊教育被纳入我国教育体系。不过,全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仍有明显不足。

  俞林亚初到杨绫子时,正值20 世纪90 年代,她身边依然有很多人对特教学校、特教老师和特殊孩子存在偏见。“特教老师常常被周边的居民叫做‘木头老师’,每次带孩子出去春游,都能看到不少人异样的眼光。”她坦言,正因如此,特教老师十分理解特殊孩子家长的心情,“老师和家长是一体的,对于外界的压力,我们感同身受。”

  伴随着学校从杨绫子巷搬到如今上城区姚江路的新址,俞林亚已在特殊教育的阵地上坚守了22年。20多年的特殊教育生涯中,让她难忘的人和事太多了,那3个由她找回来的孩子就是其一。“有时候学生会利用空隙跑出学校,在老校址有1次,搬到新校址后有2次,每次都是发动全校找人。”显然,安全问题成了特教老师心上的硬杠杠。

  越来越多类似的事情出现后,俞林亚越发认识到,特教老师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方式。“普通老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非常明显,特教老师则不同,因为特殊孩子的成长和变化都是小步慢慢挪的,并不那么明显,更多时候需要特教老师耐得住寂寞,静待花开。”

  她举例,有的孩子开口叫妈妈用了八年,有的孩子康复过程缓慢,回家两个星期就被“打回原形”,使老师感受到了强烈挫败感……这些都足以证明,特教老师不仅要努力更要坚持。也正因如此,杨绫子在年轻老师的培养上,十分注重他们的自我调节,并搭建更多平台努力让他们发现自我价值,增强年轻教师的职业价值和职业成就感。

  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帮特殊孩子掌握简单生存技能

  22年来,俞林亚接触过非常多拥有特殊孩子的家庭,家长们往往都会说一句话:希望能比孩子晚死,不放心孩子一个人留在世上,怕孩子受到伤害。每每听到这样的话,俞林亚都会心疼一阵子。心疼之余,她在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帮助杨绫子这些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孩子。“一想到用了多年时间教出来的孩子出了校门‘失业’了,我真的不甘心。”所以,能让这群特殊孩子在学校掌握一门简单的技能,学会生活自立,能够生存下去,成了俞林亚最大的愿望。

  不过,想实现这一简单的目标着实不容易。当下,不少特殊学校都采用封闭式教育,特殊孩子的家长也希望把孩子“保护”起来,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对于这种做法,俞林亚极不认同。她认为,要想让特殊孩子尽快学会生活自理和自立,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氛围一定要是开放的、常态化的,“一个封闭的、不社会化的环境不可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

  不仅如此,学校和老师都应该是开放的,打破社会与学校之间隔阂,会让更多对特教学校、特教老师和特殊学生有偏见的人更多地了解特殊教育这一领域。于是,从“尊重生命、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出发,俞林亚创新提出从“隔阂发展”转变为“融合发展”,从“隔离教学”变成“融合教学”, 架起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近几年,俞林亚致力于推进融合教育,在她的推动下,杨绫子成为教育部首批特殊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基地,组建了外聘专家和学校老师结合的专家团队探索智障儿童的学校教育,多管齐下促进融合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她积极推广随班就读,为进入普校学习的特殊孩子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由杨绫子派出师资,与普校老师一起制定有利于特殊孩子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杨绫子的大门向社会各界开放,邀请多所普校的中小学生前来体验和互动……

  走进杨绫子,角角落落都可以十分明显地感受到“尊重生命、以爱育人”这一理念。先进的教学设施、整洁的校园环境、色彩明亮的教室和走廊以及丰富的专业课程,与快乐、可爱的孩子组成了一幅和谐温暖的爱的画卷。打造一个无障碍、人文化、国际化、安全性高的特教学校一直是俞林亚的梦想,如今的杨绫子,不论是硬件设施、校园环境、专业课程还是教学理念都十分先进,整个校园亦校亦家。

  杨绫子接收从幼儿园到高中、智商低于55的孩子,目前,学校有包括1/4的自闭症孩子, 20多位脑瘫孩子和20多位唐氏综合征孩子,以及其他低智商孩子共215名。为了能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学校,掌握简单的生活技能,专家老师们研发了一套独有的义务教育教材,全国发行。教材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和生活适应,以生活为核心,围绕生活开展。

  比如生活语文,会教孩子们识字、认路、认识地名和重要公共设施,了解社区和社会;生活数学,让孩子们运用简单的加减法,比如到校园里的小超市买商品等。杨绫子实行代币制(记者注: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孩子们拿着的纸币正面和人民币等值,反面是杨绫子的标识,照顾迁移能力较差的孩子;生活适应,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吃饭、大小便等。“我们要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教学方式来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将知识转换成简单的生活技能,为未来生存打基础。”俞林亚说。

  1999年,杨绫子率先尝试职业高中教育改革,创办了全国首个智障教育职业高中部。现如今,学校拥有酒店管理、烘焙、洗车、园林花卉等十余个职高专业,实现了特殊孩子接受12-15年教育的梦想。

  “好的学生可以学2-3个专业,在此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业渠道也更宽泛了。虽然多从事服务行业,但至少可以自食其力。”俞林亚说,学校与各家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加强与残疾人就业服务处的联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推荐毕业生就业。2010年至今,杨绫子已陆续有50多个毕业生在酒店、西点店、洗车店、星巴克和肯德基等企业工作。

  始终坚守源于教育初心,打造“智慧树”为特殊孩子寻找更多可能

  22年如一日,俞林亚始终坚守在特殊教育一线,很多人都会好奇,是什么让她如此坚定?每次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俞林亚都会说一句话:全赖于做特教的初心。“都说我很伟大,其实并不是,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全是这份职业赋予我的使命和职责。”俞林亚说,不管做什么,她都希望对得起这份职业,对得起每个特殊孩子和背后的家庭。

  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希望特殊孩子能通过真正的工作与社会多接触,这也是俞林亚多年来一直未变的期望和追求。“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尊,我希望把享受生命的权利还给他们 。”

  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特殊孩子能找到工作并长久地干下去着实不易。面对家长的无奈放弃和企业的冷眼对待,俞林亚似乎一时间陷入了“包围圈”。她说,靠企业能够解决一部分孩子的就业问题,但毕竟少数。因此,她意识到,她和学校必须做点什么,为这些孩子争取一个美好未来。

  于是,在万般艰难当中,爱的化身“智慧树”咖啡店诞生了。2014年,俞林亚推出工作场景教育法,在上城区教育局和区残联的支持下,推出“智慧树”残疾人服务社——在上城区水亭址3号开出了全省首家为智障青少年进行职业训练的“智慧树”工作坊,店里的咖啡师、糕点师、服务员都是杨绫子的特殊孩子,以经营自制糕点、咖啡饮料等为主。在随后的两年中,在元宝街2号和姚江路3号相继开出两家新店,“智慧树”就此颇受关注。

  作为浙江省乃至中国大陆首家成功的专门为智障青年实习、就业提供机会的非营利性企业,“智慧树”的诞生受到了不少质疑。“有人说,杨绫子出来的学生做的东西有人吃吗?大家会买智慧树的东西吗?“其实刚开始,俞林亚也有这样的顾虑,所以先在学校里试运行了2年,做好了各种准备,“不管成功与否,首先要尝试,要把想法变成现实。就算失败也不要紧,至少跨出了这一步。”

  第一家店开起来后,俞林亚渐渐感受到了整个社会对“智慧树”和杨绫子的关心。但经营背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的确让她焦头烂额。“我一方面十分担心智慧树经营不下去,员工的工资发不出,一方面又有点不服输,希望整个团队能坚持下去,把智慧树这个平台做的得更好。”

  迄今为止,整个杭城教育圈几乎无人不知晓杨绫子的“智慧树”,更有不少顾客为其坚持做绿色环保、真材实料的产品而点赞。“我起初就想把智慧树打造成融合教育的载体,架起特殊孩子和社会之间的桥梁,为他们毕业以后的出路提供更多可能性。”俞林亚说,杨绫子要利用这个平台创造职业样本,不空口说这些特殊孩子的个人品质和工作技能,而是通过“智慧树”让企业更直观地看到杨绫子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截至目前,“智慧树”已经帮助20多位特殊孩子踏上工作岗位,实现了学有所用。

  其实,说俞林亚是个校长,不如说她是个大家长更为贴切。除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也是杨绫子200多位特殊孩子的妈。“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 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对于这句话,俞林亚说一直铭记在心,并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未来的日子,她与杨绫子的精彩故事,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