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教育顺应数字经济新要求 数字化人才培养创新论坛在杭召开
2019-11-10 21:04: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贾云)产业数字化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巨变引领教育改革,“数字化人才”培养已成为政、行、企、校、研共同探讨的时代话题。11月9日,“商业创变 智胜未来SEAC第九届新道教育年会——数字化人才培养创新论坛”在杭州召开。来自教育主管部门、院校、企业、教育领域的领导、专家等一千多位嘉宾齐聚一堂,会议围绕“数字化人才培养”的主题展开探讨与交流。会议期间, “数字化人才培养联盟”正式成立。

  产教融合 共话数字人才培养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兼总裁陈强兵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智能化是人才培养的主航道,用友将服务的500万家企业实践、提供给企业的各类云服务产品、著作级的行业案例以及众多的专家资源。他希望,通过新道这个平台,全面向院校开放合作,为产业的转型升级,输送更多的、优秀的数字化人才,贡献用友的力量。

陈强兵总裁致辞

  “相聚在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杭州,一起来商讨数字化人才培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数字化人才培养,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在致辞中表示,一定要加强数字经济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要着力培养数字经济领域的急需人才,要推进数字经济人才示范性建设;要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

  他表示,高等教育更应该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集体顺变、应变、求变,加快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创新,努力为国家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王国银副处长致辞

  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现场作了《数字、链接、智能时代与国际数字公民行为》主题报告。席酉民指出,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正将更为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和学习行为,数字和大数据将重构教育。在新的教育形态和教育生态重塑的过程中,数字素养成为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席酉民校长做主题分享

  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晓柏作了《数字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主题报告。杨晓柏认为,数字人才培养成为现实刚需,并已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新时代,新道科技将通过数字化人才培养理念,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专业共建、产业学院三大合作育人模式,培养数字人才,服务产业升级。

  新道科技注重数字化人才培养理念的内涵建设,面向数字化商业范式,通过依托数字化企业平台、训练数字化商业场景,最终提升数字化职业能力。同时,还注重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搭建。通过真实数字商业环境下的云财务、数字营销、数字人力、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及数字开发的教育产品和教育课程,基于专业建设的DTC数字化教学云平台,实现数字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新道科技已与政、行、企、校、研共同成立“数字化人才培养联盟”“智能财务与大数据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中心”以及“数字企业研究中心”,通过培养数字人才,赋能数字企业,服务数字中国。

杨晓柏总裁做主题分享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周建松作了《正确把握“双高计划”的立意和站位》主题报告,阐述了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双高计划的特殊地位和重大意义,畅谈了双高计划的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以及对浙江金融对双高建设的谋划和思考。

周建松书记主题分享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赵丽生作了《数字经济背景下财经人才培养》主题报告。赵丽生指出,数字经济下财经业务变得越来越简单,会计职能将发生革命性变化,财务数字化人培养成为共识。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化经济,财经类人才培养必须顺势,财经教育的重点将转向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新财经教育一定要走改革创新文化育人之路,打造出一个有温度的、有质感的、有味道的有生命的专业。

赵丽生校长主题分享

  汇聚力量 成立数字人才培养联盟

  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数字化人才培养”质量,论坛期间,“数字化人才培养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将聚集数字产业生态各方力量,联合开展数字化人才培养标准、模式的研究,共同探索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范式,推进数字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衔接,开展试点示范,广泛开展合作,形成数字化产业应用人才需求、培养、评价生态化的合作平台。

数字化人才培养联盟成立

  据介绍,联盟旨在促进联盟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深度合作,促进数字产业人才供需对接和知识共享,形成优势互补,有效建立数字化人才培养标准,切实解决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需数字化人才支撑培养需要。

  当天下午,与会嘉宾围绕“云财务”“创新创业”“新商科”“新工科”“中职学校数字化人才培养”等五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本次数字化人才培养创新论坛,聚集数字产业生态各方力量,共同探索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范式,推进了数字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衔接,服务中国数字经济,服务中国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报 2020-12-29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