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一堂田间地头的思政课 浙江农林大学强化劳动教育培养知农爱农的生力军
2021-03-26 17:06: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张可宁 通讯员 陈胜伟 霍婷婷)“今天下午没课,我们去参与班级绿地管护吧。”“我们班的油菜长得可好了,这个周末一起去施施肥,顺便看看边上的空地再种点什么?”“去年我们一起种的郁金香,最近开得很漂亮,没想到都成了网红打卡地,真的有成就感。”……这段时间,浙江农林大学天气晴好,在校园农场、绿地等处经常可以看到拔草、施肥、播种等参加各种劳动的学生。
  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外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是浙江农林大学建校60多年来的传统。经过一代又一代浙农林人的传承和弘扬,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知农爱农的情感,也在引导广大学生成为农业文化的传承者、农业文明的传播者和乡村振兴的践行者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该校全体学生一堂“田间地头的思政课”。
  近日,浙江农林大学这堂“田间地头的思政课”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既是对该校60年来坚持劳动教育的肯定,也为该校进一步提升特殊“思政课”质量奠定了基础,让师生们对继续上好这堂课充满了信心。
坚持60多年,鼓励学生参加劳动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浙江农林大学从1958年建校第一天开始,就将劳动课设置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使用锄头等工具更是当时农林学子必须掌握的技能。该校老校区的不少老房子、运动场,就是当时的学生共同参与建设的。
  进入21世纪以后,为更好地弘扬这一优良传统,浙江农林大学将学校所有的绿地分给各个班级管护,鼓励学生参与校园里的绿地管护、植树锄草等传统体力劳动。与此同时,浙江农林大学还经常组织学生在校内农作园里参与挖番薯、割水稻、收玉米等各种农业劳动。
  和一般学生相比,涉农高校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高精尖的技术,更需要了解耕种节气、农作技能,培养对农业的情怀。为此,学校专门在校园里开辟了面积达百亩的学生农作园,并将相关土地分配给农学类专业班级,鼓励学生在菜地里种瓜种菜,利用课余时间管理菜地、开展生产劳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从事农业生产,该校还专门聘请附近农民,指导学生参与施肥、翻整、起垄等,同时选育了各种果蔬的小苗,分配给学生耕种。
  有了属于班集体的菜地后,学生们也就有了一个亲近自然、体验农作生活的机会。如何经营管理好这块菜地,也成为了每个班级的同学共同关心的内容。有的班级按照学号组织学生除草、施肥、浇水,有的班级每周组织全班学生共同到菜园劳动,有的班级把菜地里种植的蔬菜尝试拿到市场上去销售,也有的班级组织学生开展劳动竞赛……通过参与劳动,学生不仅增强了团队意识,也逐步形成了尊重劳动、感恩自然的良好氛围。
  农学专业的学生俞丹锋,从小到大没有干过农活,如今干起农活已经有模有样:“作为农学专业的大学生,从事基本的农业劳动其实也是我们的必修课,通过参加耕种我不仅学到了农耕的基本技能,也加深了对农业的感情,而且通过集体参加劳作,还能够提升整个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持续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浙江农林大学依托农业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将农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要素互融互通、共建共享,构建了红色学习交流、蓝色学术创新、黄色支农实践、青色农耕体验、绿色农业活动、橙色文明寝室、紫色协商管理等文化育人“七彩平台”,着力培养知农爱农的“七彩新农人”。
  在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中,浙江农林大学连续多年实施学生暑期驻村劳动项目。学校与金华市各县区、杭州市临安区等地开展合作,利用暑假选派有志于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学生,前往农村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等主题的驻村劳动,全面引导广大师生努力成为农业文化的传承者、农业文明的传播者和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驻村劳动期间,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帮助村民设计庭院、深入茶园调研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状况、指导农户开展垃圾分类、与村干部开展五水共治、协助群众规划乡村旅游项目……通过与农民们同劳动、参与村务管理,深入调研农村情况、学习务农技术,他们在完成实践后要提交实践报告,最终可以获得两个实践学分。
  现在已经是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的陈佳敏,经常回忆起参与驻村劳动的日子:她和同学们先后深入金华市黄宅镇的7个行政村,跟着杨剑等村干部参与当地的基层党建、美丽庭院规划、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在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增长见识。陈佳敏觉得,通过驻村劳动,自己不仅了解了农村的实际情况,最关键的是通过与农民一起劳动,树立了“知农、学农、爱农、志农”的信念。
  指导老师叶斌表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干事创业、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到基层就业创业会有更多发展机会。我们鼓励同学们到农村基层开展驻村劳动,帮助他们在劳动中掌握基层工作的知识能力、方式方法,同样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农民的感情,对于引导他们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将起到积极作用。”
劳动教育,成为“三全育人”思政课
  随着劳动教育的持续开展,在浙江农林大学校园里,学生们各种劳动的平台越来越多,除了到农作园里种菜、暑假驻村劳动等,学校还将拥有3000多种植物、总面积将近3000亩的校园,全部“承包”给全校学生义务管护,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绿地管护、给花木施肥等各种劳动,将珍惜劳动果实、尊重感恩自然的美德传承下来。到了秋天,大家还可以扛起锄头挖番薯,拿起镰刀割水稻,伸出双手拔萝卜……在劳动中共享收获的幸福。
  在做好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近年来该校劳动课程的形式也在转变:除了参加传统体力劳动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室管护、交通维护以及医院就医引导等社会劳动,对于在计算机等方面有专业技能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以志愿劳动的形式,为同学们维修电脑等。学生们还可以根据参与劳动的时长,申请相应的思政类实践学分。
  如今,浙江农林大学的劳动课正逐渐成为“三全育人”思政课:从各种“支农”劳动,到野外教学实习,一代又一代农林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劳动教育,覆盖面达100%,真正实现了全员参与;每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以“一年级耕作‘认知田’、二年级耕作‘试验田’、三四年级耕作‘示范田’”为步骤,强化师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全过程;打造了以“农业文化节”“师生丰收节”为主线,以“春耕仪式”和“秋收盛典”为头尾的农业文化活动格局,全方位提升师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这堂‘思政课’,我们农业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育人成效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在劳动中认识自身的价值,体验丰收的幸福,找到生活的态度。”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汪和生介绍说,目前农林类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人员比例超30%,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在80%以上,也涌现了“最美浙江人——2012青春领袖”杨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单幼霞、“浙江省农业创业杰出青年”唐海峰等一批服务三农毕业生典型。
  汪和生表示,鼓励学生参加农业劳动,在田间地头上“思政课”,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更好地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的回信精神,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要求。加强学生劳动教育,鼓励他们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等第二、三课堂结合,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好习惯,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感恩社会、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能够勇担新时代办学使命,在毕业后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成为推进中国梦实现的生力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2(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