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招办面对面 |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2021年招收本科生1458人,所有专业无单科成绩要求,进校后4次机会申请转专业!
2021-06-28 08:52: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2021年高考招生季来了。为满足浙江高考学子填志愿、选专业、选高校的需要,中国教育在线浙江高考帮“2021年招办主任面对面”栏目再次启航,向考生和家长传递权威的招生政策和报考信息。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招生与就业办公室副主任卢轩菲,她从多个角度出发,为考生和家长介绍学校概况以及2021年最新的招生政策,并提出了中肯的报考建议,我们一起来关注。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招生与就业办公室副主任 卢轩菲

点击查看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招办面对面视频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概况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是在1999年由浙江理工大学创办的独立学院,2006年开始在杭州市余杭仓前办学,2017年9月搬迁至杭州湾上虞经济开发区滨海新城康阳大道58号办学。校园面积550亩,地处杭州湾南翼,位于上海、杭州、宁波三大城市中心地带。学院2013年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2016年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浙江省“十二五”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2019年,学院顺利通过浙江省独立学院规范设置验收。

  No.1 师资队伍德才兼备。

  学院拥有一支德才兼备、富有特色、专兼结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93人,其中专任教师306人,高级职称87人,博士学位33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82.93%。近年来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德国红点奖和国际IF产品设计奖2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5人。

  No.2 专业设置富有特色。

  学院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特色,理、工、文、艺、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艺术与理工相结合,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环境。学院设有7个学院1个部共30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近8000人,建有9个实验中心(室),其中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为浙江省本科院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浙江理工大学“国家特色专业”而设置的专业有6个,依托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重点专业”而设置的专业有7个。

  No.3 学科竞赛硕果累累。

  学院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激励学习和创新创业的机制。近年来,多人次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2013年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工作先进集体”,其中浙江省大学生摄影竞赛、浙江省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和浙江省高数竞赛获奖成绩分别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四、第七和第二,均曾位于全省独立学院之首。

  No.4 校地合作成效显著。

  学院迁建上虞以来,以服务上虞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包括从机构建设、机制创新、“六加一”行动计划、学科及专业方向调整、服务政府部门决策等多形式全方位加强校地合作工作。通过以“引企入校”工程、实训基地工程、企业基金工程等作为开放式办学的主要手段和载体,充分发挥学院自身的优势,在多个方向与政府及企业开展合作,目前已与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省工业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杭州市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中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70余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努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021年招生计划与政策变化

  2021年我院在浙江、江苏、福建、安徽、河南、江西、贵州、新疆、广西、云南、四川全国11个省(市)招收本科生1458人,与去年保持一致。其中面向浙江省招生1035人,在浙江招收普通类640人、艺术类395人,省外招生共423人,省外除新疆有个别专项招收文科外,其他省份均招理科。

 

  我院艺术类招生类别为美术类,承认省统考成绩,只在浙江省内招生。今年总的招生人数为395人,在省内独立学院中招生人数是最多的,学院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为我院的艺术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教育质量保障!

  我院所有专业对考生的单科成绩均无要求。

办学方向和特色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秉承了浙江理工大学的百年办学经验,专业设置有良好的学科基础,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特色,办学20年来,学院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规范办学、提升质量、培育特色、塑造品牌”的办学思路,以“学科竞赛+”行动计划为路径,凸显“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核心诉求,培养“实基础、强能力、突个性、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优势学科、专业以及报考建议

  学校现开设的30个专业中,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设计学2个省一流学科,艺术与设计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产品设计、人力资源管理3个为省新兴特色专业,依托浙江理工大学国家及省特色专业而设置的专业多达13个。

  关注专业选择,报考建议如下,仅供参考:

  第一,探索自我,选择方向。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性格特点的专业。专业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学习知识,可以发掘自身潜能,是一种幸运和快乐;反之,盲从大流,选择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学习过程会缺乏动力,学习效果也难以尽如人意。考生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评工具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等,从而为专业的选择提供参考。

  第二,专业选择,冷热结合。首先,热门专业竞争激烈。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若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其次“热门专业”只是相对一个时期有效,我国目前人才市场上紧俏的专业4-7年之后未必依然紧俏。“热”与“冷”难以预测,是相对的,只有毕业时的实际竞争力才是绝对的。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第三,专业内涵,深入了解。目前我国大学本科设有12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每个学科门类下面设有专业类,专业类下是各个专业,共506个。考生可通过高校的招生简章和学校招生网上的专业介绍了解专业内涵,有些学校虽然专业名称相同,但是内涵不同,未来培养和发展方向也有差异。

  第四,就业方向,准确认识。高考志愿时报考的的专业,可以说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出了第一次选择。如今出现不少大学生毕业“转行”的现象,往往是当初选择专业时了解不够。在选择专业时,考生家长必须要认真的了解该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可以在哪些行业发展,准确认识专业发展方向。

转专业政策

  学院有完善的转专业政策。新生进校后可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共有4次机会申请转专业,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各二级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选拔条件,比如信息与控制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某些专业有高等数学的成绩要求,经济管理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有无挂科成绩要求等等,学生在通过面试之后就可以成功转专业。

对外交流情况

  学院作为“高校艺术学科师生海外学习计划”成员院校,制定了《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学生考研升学、出国(境)交流奖励资助办法》,根据学生出国(境)交流时长而设置标准为7000元/人和3000元/人两个资助额度档次。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与日本上智大学、京都大学、西澳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英国伦敦艺术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开展学分互认和交换生项目,不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毕业生就业与深造情况

  学院近年来一直有着较高的就业率。录取到我院的新生都要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这门必修课程,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然后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四年中朝着自己的职业目标努力充实自己,毕业时很多学生都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近三年平均就业率在96%以上。

  学院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我院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的创业率在浙江省所有本科院校中均排名第二。

奖助学金政策

  我院新校区硬件设施提升至一流水平,环境优美,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学院拥有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设有综合素质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分特别困难和一般困难两类),奖励或资助额度分别为12000元、8000元、5000元、4000元(一般困难资助额度为2500元);设有占专业学生数23%的优秀学生奖学金,其中一、二、三等奖学金额度分别为4000元、2500元、1000元(艺术类为4800元、3000元、1200元)。

  此外,在贫困生资助方面,贫困学生受资助率达100%。

招生咨询途径

  1.招生网址:http://zs.ky.zstu.edu.cn/index.htm

  2.学院网址:http://www.ky.zstu.edu.cn

  3.招生咨询电话:0575-82001777

  4.招生咨询QQ群:780210751(省内)、787964129(省外)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招生微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