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非遗传承人在浙纺服院开讲:用“百国之木”雕刻艺术作品诠释“命运与共”
2022-09-27 16:35: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王国海)“非遗手艺的背后,是人们在与生活环境相融共处中凝结出的审美和智慧。”9月26日下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成长·成才·成功”红帮大讲堂第38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乐清黄杨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高公博分享了《雕刻艺术——“百国之木”》的创作心得。

  “百国之木”,以木的眼睛感悟世界

  安徒生童话里的拇指姑娘、神秘的埃及金字塔、抗疫一线的中国医护人员......讲座中,高公博展示了118件“百国之木”木雕艺术作品图片,体现了“一带一路”友谊以及不同国家的风情。

  高公博以刀为笔,以木传情,耗时11年,收集了118个国家的木头,并根据不同地域、木材形体、材质,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人文、社会事件作为素材,创作了“百国之木”系列作品,展现战争与和平、人类与自然、多元互鉴、开放包容等与全世界人类命运紧密关联的主题。作品在技法上采用跳刀法、劈凿法、敲痕法,使艺术表现力更具可视性和可读性,造型上则力求保留木头材质的天然韵味。

  在他的刻刀下,木雕作品《金字塔之迷》带着强烈的原始风格,仿佛混沌未凿。值得一提的是,作品选用的木材也源于当地,名为非洲檀香,在保留天然韵味的同时,壮阔景象呼之欲出。“第一次见到这种立体、木雕形式的金字塔,非常生动,而且木材的质感厚重,金字塔显得尤为庄严、肃穆。”一位学生说。

  除了雕刻世界上的奇景胜地外,高公博也用充满温度的刀法“诉说”着人间美好。

  作品《企鹅故事》取材巴西苏木,刻画企鹅带着全家来看望老人、老人扑地而迎的感人瞬间。高公博介绍,这其实是一个老人与企鹅的故事——2011年,巴西一位老人救下了一只濒死的企鹅,随后将它放归海里,没想到,此后的每一年,企鹅都会游约 8047 千米回来看他,与他亲密地相处8个月再离开。“这个故事打动了我,因此,我想把企鹅奔向老人、老人高兴伸出双手的瞬间永远定格,也是希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

  柬埔寨吴哥城的姑娘笑容迷离,奥地利女孩身姿曼妙,在这些人像雕刻作品中,有的质朴,有的妖娆,高公博利用木质的不同色泽、不同纹理,结合不同国家的风情,以不失水准的刀工将每个人物拿捏得恰到好处。

  该系列作品是高公博在木雕艺术创作中的又一次突破和升华。他继承乐清黄杨木雕的深厚传统,同时突破了黄杨木雕固有的程式,使黄杨木雕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性。其作品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堪为逸品之妙。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仁爱、睿智、童心、天然的大匠气象。

  现在的他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高校讲课,他希望通过“百国之木”计划,让青少年放开眼界,以木的眼睛,去了解各个国家,与木敞开心扉,真正走进它的内心。

  开拓创新,寻找“似与不似”的魅力

  提起“百国之木”系列创作的心路历程,高公博说:“作为一名木雕艺术家,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尽量让我们的艺术和时代相融。希望通过这些作品,来寻找人类共通的精神世界,去讲述‘命运与共’的故事。”

  灵感总是在不停的思索和寻找中获取的。高公博把现代审美意识比成“弓”,把传统技法比成“弦”,而把独到的创新思维比成“箭”,并且这样理解:当我们张开现代审美意识这张有着无比力度之“弓”时,应当去借助传统技法这根底蕴韧固的“弦”,就能够把独到的艺术思维之“箭”射向遥远而深邃的空间。

  “我的创作体会是,中国画的泼墨法会不断把人带入崭新的意境。受此启发,我的劈雕艺术也在‘似与不似’间寻找另一个切入点。以势造形,以形取神,继而以神来之笔强化劈纹的特殊肌理效果,就能充分发挥物体的空间张力,并且把创作的思维融化在意象之中。” 高公博说。

  他也总是这样告诉他的徒弟们,务必要有坚定的信念,懂得“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并不是别人走你也走,而是在别人停下来时你仍然在走”。要用自己长期积累和磨炼而成的技法钥匙,去打开传统艺术规律中的金锁,从中探索奥妙、发现规律、取得突破,“有梦就去追,会有一片天”。

  几十年来,高公博就是这么坚持的。从经历了传统木雕到根雕、劈雕、意雕艺术的开拓,再到取一百个国家的木材创作木雕系列作品《百国之木》,高公博正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他认为,只有走在执着的道路上,才能真正脚踏实地。

  艺术传承,最需要工匠精神

  从1965年入行,高公博从传统起步,学习黄杨木雕,当年共同学艺的16个师兄弟先后都改行了,坚守下来的,独他一人。

  专注一项艺术57年,是什么境界? 对于高公博,黄杨木已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分彼此。

  乐清黄杨木雕代表着温州乐清悠久文化的历史记忆,它是民间艺人对外交流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形式。对于高公博来说,乐清黄杨木雕是故乡最亲近的民间艺术语言,也是他表达意愿的最好形式。

  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乐清黄杨木雕的同时,高公博也一直致力于对其进行创造与创新。在高公博看来,传承并非接过前辈手中的技法传给下一代,而是在接过前辈传承技艺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思维与创新,用力向前推动,只有推动,才是传承的真正意义所在。

  艺术不应重复过去,而应创造未来。传承不是在复制过去,而在创造未来。”高公博表示,工匠精神不能忘怀,每个人都应该以“工匠之身”出现在工艺美术行业中,经历长期的积累与磨炼,让“工匠之心”融进自己的创作之中。

  自从事乐清黄杨木雕艺术以来,“新的观念,奇妙造型,独立个性,美的变化”一直是高公博创作实践的座右铭。高公博表示:“只有具备新观念的人,才能紧随社会,不断创造出新的作品;只有奇妙的造型,才能留住更多美好的形象;凡是成功的作品,并不单单在于精雕细刻,有时恰恰产生在巧妙的构思之中;而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寻找到拓展的空间。正因为此,我一直追求着自己的创新目标,我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应该放在不断思考与不断探索之中,用更加美好的作品来回报我们的社会。”

  学生蒋欣怡深有体会地说:“高老师让没有生命的木头变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叹木雕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高老师在授课中讲到如何开拓思维、打破传统、树立创新精神,让我切身体会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它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坚持。”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