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基于地方产业升级的温州大学机械类人才培养实践:“政产学研”四维协同 培育机械类新工科人才
2022-10-24 17:20: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白菁洁 通讯员 黄沈权)随着科技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生存和发展,制造业需要完成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温州作为民营经济发祥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传统地方经济面临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智造转型,人才为急,如何满足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对强工程能力、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是地方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巨大挑战。
  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面向地方产业需求,以地方产业研究院为纽带,系统构筑了“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使地方高校与政府、产业、研究院形成科创育人服务合力,满足“适应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机械类新工科人才培养,为地方高校聚焦区域经济开展数智化机械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路径。
  一、构建了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产学研”多方参与、共同推进。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针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分别与温州龙湾区、平阳县、苍南县政府共同创办了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温州大学平阳智能制造研究院、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等3个具有独立法人单位的地方产业研究院,作为温州大学面向制造业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
  以建立的地方产业研究院为纽带,机电工程学院面向温州的电气、泵阀、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以及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构建了企业出题、政府助题、高校解题的“政产学研”共建设、共发展、共评价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培养“适应与引领智能制造”的机械类新工科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创新了政产学研协同育人途径
  为了保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实施,依托地方产业研究院,通过产业信息的分享融通、工程资源的共享统筹、专业培养的动态调整、工程项目的双导师制、人才质量的协同评价、科创成果的产业孵化等六大途径,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将产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全面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将高校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创新发展资源,支撑产业升级。
  比如,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依托创建的协同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基地、产业研究院等平台,构建了融合地方产业优势、科创成果以及数智化元素的“师资-案例-项目”资源,遵循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渐进特征,设计贯穿“智造认知实践→智造基础实践→工程综合实践→工程创新实践”的四阶渐进式实践链,重建以“产业问题提炼→工程创新实践→智能解决方案→校企协同评价”多阶创新实践为支撑的“多层次渐进式”闭环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学生深度参与教师科研与企业横向项目、师生协同参加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成果孵化等师生共创途径实现机械类人才的数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
  三、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成果丰硕
  近年来,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承担了对接地方产业数智化升级的国家、省市、企业科研及成果转化项目200余项,产学研合作服务企业160余家,开展技术服务工作150余项,服务收入5000余万元。通过成果拍卖和专利转让等方式共转让技术成果30余项。
  地方产业研究院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承接科研项目等方式作为收入来源,设立创业孵化种子基金,投向在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初创型企业,尤其支持学生基于科创成果的创业,目前已孵化企业20余家。例如研究院支持学院学生李小刚创建了领伟创新智能系统(浙江)有限公司,专注研发的高精度超快激光硬脆材料智能装备及系统,经研究院孵化,已成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全面应用于车用传感器芯片与总成的自动化生产以及大幅面玻璃的精密切割与自动分拣。
  校外实践基地
  在科研和服务地方的过程中,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建设了包括国家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在内的一系列产学研基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获中国“互联网+”大赛银奖3项、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4项、全国“挑战杯”银奖2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一等奖2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特等奖提名等国际国家级奖320余项,授权专利250余项,培养了一批适应和引领地方产业数智化创新发展的学生。
  全国“互联网+”银奖
  基于多年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机电工程学院的相关教研团队于2020年荣获了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21年荣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扩大了国内学科影响,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责任编辑(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