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暑期征文二等奖作品 | 微光社小记者黄妤菲:小小伞调查员
2022-09-26 16:28: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首诗不仅让我看到了孩童的奇思妙想,还让我对伞的用途、由来、制作过程……产生了兴趣。

  我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余万伦、张大妹夫妇的工作室,了解伞文化,追溯伞历史,欣赏雨中花的绽放,体验制伞乐趣……

  余叔叔出生在油纸伞之乡——四川泸州分水岭镇,他的舅舅是泸州分水油纸伞第六代传承人。余叔叔从小耳濡目染,7岁就开始帮忙做力所能及的纸伞活。

  我饶有兴趣地询问:“那油纸伞推广应该很好做吧?”

  “唉!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到了现代,这一把把历经96道工序手工完成的油纸伞销路却并不理想,很多人只是凑过来看看新奇,人们更多地是喜欢使用折叠易存放的现代伞。”张阿姨声音沉甸甸的。

  “96道工序?”我惊讶地问。

  “是啊,从伞骨选材、制作伞架、网伞边、切纸、伞面石印、糊伞、晾伞、烤伞、上桐油、伞斗满穿……,油纸伞制作工序可复杂了。”张阿姨解释道。

  “张阿姨,前面几个步骤我还能听懂,伞斗满穿是做什么?”我很是疑惑。

  张阿姨举起一把伞,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五彩线说:“每一片伞骨上都钻有小孔,将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色线穿到伞骨的小孔中,既美观又结实。”

  纸浸水即破,但油纸伞均匀地刷上桐油就可以防水耐热了。但刷桐油是张阿姨最难以忍受的一步。你知道吗?作为天然防水植物油的桐油,也被用作医药用呕吐剂,可想而知它的味道有多‘特别’了。

  “那这把伞里的桃花像是真的一样。”我指着一把桃花伞称赞道。

  “那就是真花。有次我们突发奇想,将竹叶、花朵融合于伞面,没想到很受大家欢迎。后来我们就在坚持古法工艺的基础上创新,还申请了专利。”余叔叔骄傲地说。

  一把伞骨,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副伞面,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一根五色线,一个幸福美好的邂逅。油纸伞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非遗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弘扬光大!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