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教师节特别策划】教师“摇篮”里的师德培养:先“立德”再“树人”
2018-09-10 10:58: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教师节特别策划】老中青三代教师热议“师德” 始终不变的原是责任与担当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赵洪河 通讯员 陈鑫 刘修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不懈奋斗,而人才的孕育,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重中之重的教师,除了渊博的知识作为基础外,良好的“师德”素质则是为人师表的核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实,想“树人”,必先“立德”,高校作为培养各级各类学校师资的主阵地,培养师范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既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改善提升教师形象的实际需要。

  现如今,整个社会对教师的“师德”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对其具体要求也日渐提升。那么,究竟什么是“师德”?怎样的教师,算是一个“师德”良好的教师?高校作为未来教师培养的主阵地,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培养师范生的“师德”品行呢?

  

  浙江师范大学校训

  师德的核心是“学生”

  社会对“师德”要求并非一成不变

  浙江师范大学工会主席蔡志良教授从事高校教育几十年,多年致力于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研究。在他看来,教师的“师德”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狭义和广义。

  狭义层面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相关的劳动规范和行为准则。比如我国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等;从广义层面上来说,教师的各种行为,只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影响的,小到教师的穿着习惯,大到教师的品德品格,都可能演变成“师德”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教师的‘师德’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蔡志良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更早时,人们的生活相对简单,教师基本就是学校、路上、家里三点一线。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心思单纯,少有外物影响,能够很好地投身教育事业,所以教育界对教师“师德”的要求相对简单。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日益多样,以及青少年对教育需求不断提高,教师这一职业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对于教师的“师德”要求也在变化,“师德”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浙江师范大学工会主席蔡志良教授

  评价“师德”好坏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教师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上。蔡志良表示,当代教师,除了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外,更需要注重三方面。

  首先要树立榜样作用。教师要严于利己,在思想品格、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等方面做好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在校时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在校外也要同样注意。“现在处于自媒体时代,任何一条关于教师的不良消息,都可能通过朋友圈,在几个小时内传遍全国,传进千万名家长和孩子的耳朵里,其带来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的。”

  其次,要注意教育效果的跟踪,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在面对一些学生问题时,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在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以后,一定要注重教育效果的跟踪。蔡志良说,在大学执教期间,他一直坚持做一项调查,让大学生们写一件读书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经过多年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近90%的事情发生在中小学,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教师的批评,这些批评教育有的能成功引导学生向好,有的则最终导致学生自暴自弃。

  再次,教师要更主动地关注学生,要跳出课堂,走出学校。因为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家庭教育缺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有些学生父母因工作原因,和老师接触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教师要主动和学生父母对接,了解家庭教育现状,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与关注,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蔡志良说。“比如杭州主城区小学开始实行免费晚托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过,蔡志良特别提到,社会对教师“师德”问题要理性对待,不可盲目追风,不可人云亦云,不可以偏概全。

  

  杭州师范大学校门

  师德培养注重“内修”

  “以艺润德”推进“师德育人”

  作为未来教师的成长摇篮,高校承当了师范生“师德”培养的艰巨任务。由于高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是“师德”形成的最初阶段,因此,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培养师范生的师德信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师范生的师德培养氛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师德践行能力尤为重要。

  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穿越110年历史长河的杭州师范大学始终坚持师范教育的变革之路。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师德育人”一直是杭师大近年来着力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师这个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想当老师的人要打心底里喜欢这份职业,并热爱着。” 杭师大经亨颐学院副院长蒋永贵教授说,“教师一旦“师德”出了问题,这就是“根”子上的大问题,不能忽视。所以师范生的师德培养,不能光靠学习理论,也不能用强制的方式来规范,而需要更多由内而外的熏陶,让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良好的师德师风。”

  对此,杭师大通过多载体、多形式帮助当代大学生“立德”,比如开展“思政论文”的理论熏德,树立“榜样力量”以德引德。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师德师风宣讲团,经选拔的老师将自身多年从教的经历通过专门的讲座说给各师范生听,激发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有所感染和触动。

  “诚信是教师的必备品德之一,每年师范生一来,我们就会进行诚信教育,通过‘诚信考试’等途径,让他们将诚信内化于心。”杭师大经亨颐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沈嫣说。

  作为如今国内唯一一所专门培养优秀师范生的荣誉学院,杭师大经亨颐学院将艺术素养教育与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有机融为一体,提出“以艺润德”的“师德”培养模式。学院将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列为通识教育课程八大模块之一,要求每位学生在音乐、美术、文学等方面至少发展一项艺术特长,学院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环境熏陶等途径,使师范生具有人文情怀和艺术特质,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熏陶品德、涵养教师气质。

  

  杭师大经亨颐学院学生“一人一艺”书法考核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7月,杭师大专门增设了一个特殊部门——公共艺术教育部,承担全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学生艺术社团辅导、推动学校人文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任务,致力于提高师范生的人文艺术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公共艺术部副教授、闻音合唱团指导教师周振宇说:“‘师德’养成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是通过上一堂讲大道理的课就能落实的,说到底这是一种行为习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

  

  杭师大闻音合唱团的专场音乐会

  据周振宇介绍,他的日常教学一方面以集体影响个人,比如闻音合唱团要求每位团员守时守信,注意倾听,关注合作,要有集体荣誉感等;一方面以感知美、实践美、展示美为途径,通过美育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自我要求。

  “师德”养成教育重在实践

  高校教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毋庸置疑,作为未来教师培养的主阵地,高校肩负着重大责任。而高校教师作为师范生“师德”雏形阶段的引路人,其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对于师范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许学军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许学军教授在教师岗位上坚守了三十余年,主要执教大学数学和物理。至今,他还保留一个习惯,每周抽一个晚上为学生答疑,“我这个习惯是从我的导师那边继承下来的,数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中断过。”

  很多时候,许学军答疑室的灯都要亮到晚上11-12点。他的坚守,也影响了一大批大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当老师,他们也开起了答疑课,为学生解答疑问。”许学军说,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的延续,某种程度来说更是“师德”的传承。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重在实践,也离不开高校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引领示范。“润物无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丁贤勇教授

  对此,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丁贤勇也持有类似看法。他认为,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上不能强制,而要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用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去引导学生。

  作为杭州市第五届“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在三十四年的教学生涯里,丁贤勇跟学生之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挑了一个最平常的。

  以自己的课堂为例,虽然丁贤勇年复一年上同一门课,但在每一堂课前,他会把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写到备课本里,和学生们一起分享。“我始终保持着上课前一天,一门心思备课的习惯,争取不被他们问倒。”而丁贤勇这个作为教师来说最为平常的行为让不少大学生颇为触动,“我的行动若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当一个有‘师德’的好老师,也不枉费我多年的坚持。”

  此外,对于“怎样做好一个教师”这个问题,丁贤勇总结说,一是对教育事业和学生有热情、有情怀,用热情、激情去感染学生,点亮学生的理想;二是有担当、有责任心,以生为本,引导学生敢担当、有责任感;三是教学方法更专业、更高效,以此推动学生成长。“当然,作为大学教师,学识渊博是必须的,而风趣幽默则是锦上添花。”丁贤勇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991952092 2018-09-27 00:00
SRC-25710451 2018-09-11 00:00
人民日报 2018-09-0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