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志愿指导 | 特邀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专家权威解读:2020高考招生志愿怎么选报!
2020-07-28 14:29: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实习记者 胡语彤)在浙江先行先试新一轮高考改革历经五年探索,现已顺利完成三轮招生录取。2020年,疫情防控常态下的招生季渐次开启。在延期一个月高考后,全省约32.6万余考生就要准备面临首次志愿填报的选择。

  那么,新高考招生背景下,考生需了解哪些具体规则?志愿该怎么选报?本文为您详解。

△ 中国教育在线特约专家: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科宣处处长 鲍夏超

  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mWv1jaTMir-jeaSoebHVg

  △ 2020浙江高考政策解读

  今年高考招生形势及特点

  关键词:综合评价 多元选拔 分段招生

  2020年我省高考报名在去年11月份就已完成,据统计我省考生总人数为32.6万余人,相比去年约增1.1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报名约26.8万人,单独考试招生报名约5.8万人。“双一流”高校强基计划、高水平大学三位一体、部分港澳高校和本省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均实行单独报名提前招生。今年继续实行高职扩招成定局。

  今年新高考招生呈现以下特点:

  高考招生分三类。新高考招生按普通、艺术、体育三类进行。考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确定选考科目,并结合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填报志愿。据分析,新高考不分文理科后约八成考生跨出传统模式,实现文理融通,拓宽了知识视野;同时增加了专业选择性,考生无论选考哪3类科目,相比原来的文理分科可选择的专业覆盖面均扩大到66.6%以上。根据国家深化考试招生改革的明确导向,我省新高考招生取消高校批次实行分类考试分段录取,打破了人为地把高校分批分等格局,让不同高校同台公平竞争、释放激发创新活力。

  综合评价,多元招生选拔。我省高考改革试点,建立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文理融通、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体系。通过新高考统一高考、三位一体、高职提前和单独考试招生四种模式,实现了从单一考试到分类考试、从单一评价到多元综合评价的转变,拓宽了各院校选拔路径和考生成才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破“一考定终身”,满足不同院校对人才培养选拔多样化需求。

  因疫情影响,2020年我省统一高考及单独考试招生文化考试延期到7月7-10日举行。包括高水平大学在内共有50余所院校在浙江开展三位一体招生,除浙江警察学院外其他均在高考后再进行综合素质测试;省内42所院校高职提前招生在6月份实行一档多投、双向互动选择,已择优录取约1.6万名。我省新高考招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其中统一高考招生院校可事先对此提出要求,高职提前招生院校作为选拔录取参考;三位一体招生院校则直接使用评价结果,作为报考条件和初次遴选的依据之一。

  分段划线和填报志愿。普通类招生,按所有实考考生总分高低分三段划线,其中一段、二段线一般分别按排名前20%、60%的考生划定。普通类提前招生一二三段考生一并填报志愿,平行录取实行分段填报“院校+专业”志愿。艺术类第一批以专业校考为主实行传统志愿;第二批实行“院校+专业”平行志愿,各类别按实考人数的60%、90%分两段划线、分段填报志愿;体育类为一批招生,实行“院校+专业”平行志愿,按实考人数的60%、90%分两段划线、分段填报志愿。单独考试招生则是按考试招生的专业类别划线,除个别提前录取之外均填报“院校+专业”平行志愿。

  按位次分段投档录取。普通类提前招生按志愿顺序,一般根据考生位次、不超过招生计划1:1.2的比例分段投档。各类平行志愿招生,考生按考生位次和招生计划1:1的比例投档,剩余计划重新公布,未被录取的前一段考生与后一段考生一起,在填报志愿后投档。

  所谓考生位次,是按各类全体实考考生成绩高低排序的相对位置。其中普通类考生文化总分相同时,依次按文化总分、语文数学总分、语文或数学单科成绩、外语单科成绩、选考科目单科成绩高低排位,全部相同者为同位次;艺、体类考生位次按相应类别的所有考生综合分确定,综合分相同时,按专业(术科)成绩高低排位,仍相同时按文化成绩排位。

  首次实施强基计划。根据教育部的部署,今年36所“双一流”高校首次实施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各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并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确定录取名单,在提前批次录取开始前完成录取备案,被录取考生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取。

  专项计划和高职扩招。今年我省继续实施面向农村考生的专项计划,其中高校专项计划由教育部重点高校承担,是农村学子进入高水平大学的纯增量通道,不占分省计划;而地方专项计划今年已经明确招生625名,由我省23所省属院校面向29个县农业户口户籍考生招生,成绩须达到我省普通类一段线。同时,高职院校今年继续实施扩招,针对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和受教育状况,分列招生计划、分类考试评价、分别选拔录取。

  新高考志愿选报政策规则

  关键词:网上填报 平行投档 分段招生

  统一网上填报志愿。参加我省新高考各类考生,均需适时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www.zjzs.net )统一填报志愿,这是我省填报高考志愿的唯一合法网站。

  考生需按相关系统提示操作,所填报志愿需符合各院校的专业选考科目范围要求。各段志愿填报截止前,考生可多次登录系统修改,以最后一次修改确定并成功提交为准。注意最好不要挤到最后半天去上网,以免网络拥堵无法填报。考生须合理设置自己的密码并妥善保管,严防信息外泄,以免志愿被篡改造成不良后果。若忘记密码无法登录,须到所在报名点或招考机构申请重置,切记登录后立即更改。

  7月底填报首轮志愿。高考成绩及各类分段控制分数线将在7月下旬适时发布后,普通类提前录取和一段,艺术类第一批和第二批一段、体育类一段,将在7月底高考成绩发布之后先行填报志愿,具体投档及其他分段填报志愿时间,需以后续正式文件发布为准。

  统一高考志愿的设置。新高考招生设置了传统志愿和平行志愿。

  ▲传统志愿:普通类有政审面试等要求的军事、公安院校,以及定向招生、多数省内地方属院校三位一体招生在提前批录取,设置5个传统顺序志愿,每校不超过6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艺术类除了提前录取之外,第一批录取设置2个院校志愿,每校设3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提前录取院校传统志愿,按“志愿优先、从高分到低分”原则,以院校为单位分段投档提前招生。

  ▲平行志愿:是同一类同一段(次)中若干具有相对平行关系的志愿,以一所院校的一个专业作为志愿单位。平行志愿对于院校而言,不管是第一个还是后面志愿,被投档后系统显示均为一志愿;对于考生来说,所填志愿有先后顺序之分。其中,普通类考生每段可填报不超过80个志愿;艺术类第二批招生、体育类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考生,每段均可填报不超过30个平行志愿。艺、体类考生填报志愿时一般不能兼报普通类提前录取志愿,但可酌情兼报某些录取时间不冲突的普通类专业平行志愿。

  与提前录取传统志愿不同,各段平行志愿投档是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根据所有考生总分位次高低直接投档到考生所填报的具体院校、专业。新高考实行专业平行志愿,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考生不能选择录取到自己喜欢专业的纠结,扩大了考生在录取环节的选择权,让考生“录其所愿”;此举也有利于各院校招收到专业思想比较巩固、适合自己培养的学生,实现“招其所需”,促进注重学科内涵建设,强化专业特色。

  其中,普通类平行投档按总分从高到低确定的位次号,先从最高分考生开始检索,当轮到某位次号考生投档时,则遵循该考生所填报的1、2、3、4……80个“院校+专业”志愿顺序依次检索,当考生位次号符合某院校某专业位次要求即被投档。最后一名被投档考生分数即为该校该专业投档线。假定某院校某专业最后投档线为680分,甲同学681分第10个志愿填报,而乙同学679分第1个志愿填报。那么,甲同学分数高先投档(这里假定甲同学前1-9个志愿都无法投档),而乙同学低了1分无法投到该院校该专业,这就是“分数优先”,实际上是按位次号进行投档;甲同学高出1分被第10个院校专业志愿投档,这就是“遵循志愿”。

  同理,艺术类第二批及体育类平行志愿,均根据考生综合分成绩位次高低,按每位考生所填最多30个“院校+专业”志愿顺序检索投档。艺术类及体育类考生,若兼报普通类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投档时按先艺术类、体育类后普通类顺序进行。

  志愿选报略策参考有哪些

  关键词:熟悉规则  理性选择 合理定位

  考生在选报院校专业志愿时,要熟悉了解新高考招生规定和院校招生章程,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加以研究对比和分析,理性选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案。

  熟悉规则了解计划。新高考招生各项政策规定及院校发布的招生章程是招生主要依据,考生务必仔细研读后再填报志愿,考生要确保自己适应新高考要求并符合院校专业的报考条件。要注意对照院校选考科目要求选报相关专业,弄清高校招生录取和志愿投档具体规则,学考等级、外语语种、面试、单科成绩、体检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等具体要求,看清专业层次、类型、办学地点的区别,不同性质的公办、独立或民办院校,以及学历证书、学费收费情况等。

  作为我省考生首轮志愿填报的唯一依据,今年我省招生计划公布时仍提供纸质版和电子版材料,纸质版分普通类、艺术类和体育类、单独考试招生三本图书。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是分段录取,每一段录取结束后招生计划会有变化,剩余计划我省将统一以电子版形式公布,考生可适时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相关系统进行查询。

  重点提醒:考生填报志愿时,要对照各专业学制(三年及以下学制一般为专科)、性质(公办、民办、独立学院)等不同,规避误报或非自愿高分低填。

  理性选择和准确定位。因计划、考生报考等综合情况不同,院校、专业的投档和录取标准存在自然差异,最终也会体现在投档线及相应位次的高低。考生选报志愿需理性选报定位。可分析对照欲报院校2017-2019年专业录取投档情况、录取专业平均分、最低分以及总分分段表,近三年均为新高考招生录取,均可供考生本人与以往招生高校专业投档线进行对比参照。

  同时,每位考生情况有别,专业性向兴趣特长相异,具体要求侧重点不同,或优先考虑院校或优先考虑专业,都可以因人而异。

  对于学习成绩优异或毕业后想继续深造者,可优先考虑院校同时兼顾专业选择;

  成绩虽不特别优秀位次不够理想但希望就读一流院校或专业,可注意“距离和分数”的关系,选择偏远区域院校或考虑偏冷专业冲冲看;

  有明确专业取向毕业后先考虑就业或院校各方面差别不大,可优先考虑专业。

  你所选择的志愿,宜与志趣特长相符,跟自己性格相匹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你所选择的志愿,宜与自己位次等自身条件相符,跟生涯规划相吻合,并结合家庭意愿、经济条件等综合考虑。高考志愿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之别,理性选报体现自己真实意愿的志愿,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重点提醒:各院校专业由于多因素叠加效应,报考生源会有大小年变化、投档“位次号”因此产生波动。所以,填报志愿“位次号”的参考使用不要绝对化。

  平行志愿选报分三步。

  一是初步筛选,按我省志愿填报系统中选考科目、院校地域等筛选功能,根据自己的位次和成绩,对比选择目标志愿近年录取情况,分别选择足量“院校+专业”预备志愿,放在“冲”“稳”“保”三个层次备用。

  二是综合优化,综合院校实力、区域、专业特色,将第一步批量选定的备用志愿中某些不喜欢的院校或不适合的专业删除,优化选择若干相对适宜的“院校+专业”志愿。

  三是梯次排列,按个人兴趣意向,确定具体志愿排序优先级,将逐一按降序排列形成至少三个层次志愿排列,可把最喜欢的优先考虑。比如填报普通类志愿,可将自己优势不大却很喜欢的志愿放在前25个“冲一冲”,将具有一定优势也较喜欢的志愿放在中间30个“稳一稳”,将优势较大但有所喜欢的志愿放在最后25个“保一保”。

  重点提醒:选报志愿是道多选题答案并非唯一,以上三步策略仅为众多思路之一。先选院校再选专业,或反过来也是可以的,考生可结合实际定夺。

  规避志愿选报误区

  关键词:弄清规则 分段投档 一次机会

  平行志愿虽有效地减缓志愿填报风险,但风险依然局部存在。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正确理解志愿填报规则,利用底线思维主动规避风险。

  ■ 误区一:误读规则,认为每轮平行志愿多次投档。考生大多初次接触平行志愿,往往把每段平行志愿依次检索当作多次投档机会,误以为自己前面平行志愿退档后还可对后续平行志愿继续投档。

  实际上,每一轮平行志愿投档时,按考生位次高低和志愿顺序依次检索,每位考生只能投一次,一旦在某一个平行志愿被投档,意味着前面志愿都投不进而后续志愿已同步失效。考生投档后也可能还会因为某些条件要求不够而被退档,而一旦退档就表示一轮一次投档机会已被使用,将失去本轮录取机会,本轮其他平行志愿也不可能再投。

  误区二:盲目选报,或只按自己位次取舍志愿。从近年新高考投档看,局限于单一层次或性质的志愿,或所选志愿定位偏高,导致部分线上考生无法投档或最后志愿才有幸被投档;也有考生只考虑分数、位次的使用最大化,忽视身体条件限制(如色盲考生报考某些医学类专业),或单科成绩(如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专业对外语设最低分)不符要求等因素,就会导致退档;或者填报志愿时忽视自己的兴趣特长,录取入学后却发现就读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也有些考生没看清院校性质、学历层次,看到喜欢的院校和专业就填报上去,结果造成高分低填后悔不已。

  误区三:忽视风险,只选“名牌”只认“热门”。“名牌”高校、“热门”专业,往往凸显“报考人数多、分数要求高”等风险,比如“双一流”高校或有关高校的财经、医学、师范、人工智能等专业,近年投档线普遍拉升。即使是名校也并非所有专业都显优势,某些普通院校的特色专业也会很有实力。何况,专业冷热门是相对的,招生时分数高挺热门的专业,毕业就业有时却变成了冷门,过分在意大学的排名将导致填报志愿风险放大。

  此外,也有部分考生分数高自我感觉好并认为平行志愿机会多,随便挑选了一些喜欢的填上就算数,有的甚至只填几个志愿而且院校专业单一,增加了无法投档的风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0-12-29 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