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第二届“中美STEM教育论坛”在杭举行,探索STEM课程的现状与未来
2017-03-31 11:34: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实习记者 邝颖图)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随着时代的发展,STEM素养越发受到重视。早在2006年,美国已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是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自2016年10月,浙江省教育厅举办首届“中美STEM教育论坛”以来,许多中小学都将STEM教育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载体,开展了非常多富有意义的探索。3月28至29日,浙江省第二届“中美STEM教育论坛”在杭州市时代小学拉开帷幕,探讨“课程与资源:青少年STEM教育的基础”这一主题。来自全省各地的一百多位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教研员齐聚一堂,进行了分享与探讨。

  STEM教育成为时代需要

  未来如何普及和发展,影响因素多重

  29日下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技术教研员管光海首先做主旨发言,他从课程的角度谈了他对浙江省STEM课程的思考与展望。管光海结合研究经验,提出了四点目标:以STEM教育推动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以STEM课程推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整合实施与拓展性课程建设;以STEM课程促进高中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以STEM教育推动技术教育、工程教育的实施。

管光海发言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他也总结出了四个路径,分别是组建团队,研究STEM教育,为学校提供支持;搭建交流平台和资源共建平台,为学校提供服务;联合教育内外各方力量,共同研究,互相启发;培育STEM示范学校,以点带面推动实践。

  在STEM教育中,学校是一大主体。学校开展STEM教育需要多方面支持,其中少不了教材与最前沿的科研信息。浙江教育出版集团青云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周晓青认为,教育出版工作就是为教师提供一体化的课程解决方案,传递最新的科研信息,共同担当孩子们学习的“助手”。

周晓青发言

  在周晓青看来,普及STEM教育十分重要。“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以后,作为普通消费者不会那么容易被骗,作为公民也能参与相关的社会讨论。”她还建议,如果想要更多地了解STEM,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途径,比如浏览网上相关STEM的TED讲座,关注微信号“环球科学”“中科院物理所”等等。

  针对他们的发言,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指出,STEM教育的推进需要几大条件:课程资源及灵活的课程实施方案、具有较好专业素养与探究精神的教师队伍,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和设施,以及学校评价制度的支持等。

  STEM创新实验室引热议

  打通学科界限、融合创新很重要

  在随后的多方论坛中,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的八名研究者与实践者分别从STEM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多方论坛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科研培训部主任郑少艾提到,在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智慧教育”工程中,省财政每年都计划了一千万的经费用于扶持创新实验室建设。STEM教育的理念与项目的初衷很吻合,他鼓励有需要的学校积极提出项目申请。

  这样一来,关于STEM实验室的建设一下子成了大家的讨论热点。对此,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部部长何振宇认为,实验室建设要因地制宜,要与师资建设相配合;实验室建设应注重适龄性,符合教育规律,避免过度“超前”学习。

何振宇发言

  时代小学校长唐彩斌则回忆起他访问英国时的经历,那里的每间教室都有学科特点,教室的设置能很好地服务于课程。唐彩斌表示,STEM课程的教室应当是一个学生能够自由创新的空间,“一个人过于拘泥于细节的话,创新精神会被束缚。”因此,唐彩斌希望孩子们在探索时不要束手束脚,也不必担心有卫生检查时要整理干净。

  不过,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陈晓萍则有不一样的看法。她曾在德国交流,令她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的劳动教室里很干净,工具设备摆放得非常整齐,电线、插座都有序放好。她认为:“从科学角度来讲,一丝不苟的精神是需要孩子从细节中慢慢把握的。”她很欣赏德国不同学校分别建立不同方向的实验室,资源共享的方式。

陈晓萍发言

  谈及STEM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关系时,几位专家也各抒己见。陈晓萍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工作能力,应开发跨学科整合课程,不必过于束缚在学科间的界限;浙江省科协国际部项目主任陈炯炯表示,STEM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发挥引导作用;关注STEM教育的自由职业人萧邦也认为,重视孩子探索的过程,培养孩子遇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思维,比结果更重要。

  省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在大会小结中梳理了从首届论坛到第二届论坛的半年间,我省STEM教育研究的几点进展,一是从较多关注学校经验到关注教师经验,教师的实践智慧正在被激活;二是从关注STEM教育定位的讨论,走向关注课堂要素、关注课程类型与结构,研究指导下的实践正走向成熟;三是从原来的“中小学STEM教育”向“青少年STEM教育”发展,教育系统内外的力量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教育。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