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与教学改革相融合的评价研究:浙江教育评价改革实施四年成效凸显
2017-10-28 09:33: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实习编辑 白菁洁)10月26-27日,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培训会在嘉兴南湖区举行。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众多教育专家、教研员和老师,共同聚焦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全省五个改革试点区域分享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经验心得,以及在探索过程中的思考和困惑。
  多地探索出浙江改革实践样本
  评价为了谁?为了什么?相信不少老师都会问这个问题。26日,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评价部主任马建军在题为“多元、实证、开放、高效:区域推进义务段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的报告中,就回答了这些问题。

  马建军认为,综合素质评价为的是学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进行的。“‘综合素质评价’可以界定为: 以学生成长记录为基础,通过描述和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和结果、日常表现、社会公益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等, 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分析和评价, 以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既然如此,过去的评价机制有没有促进学生发展呢?马建军说,这是值得反思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关键在于形成性评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过程性评价。为了进一步推进综合评价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标准统一又具有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同时减轻各方面的压力,慈溪市历史五年潜心研发评价操作系统,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评价内容,形成了多元、开放、高效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
  对于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意义,嘉兴市教育学院师训处副处长朱国荣也有相同观点,他认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过程性综合评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够准确评价学生,二是能够引领教师的教学。以“如何得出圆周率,请把探究过程写下来”这道小学数学题为例,老师的关注点聚焦在了活动经验的评价与检测上,而学生也会因此更好地掌握知识,得到全面而准确的评价。
  作为本次大会的东道主,嘉兴南湖区也探索出了一条评价改革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学习力发展的绿色评价”。所谓“绿色评价”,是强调教育质量评价的综合性、多元化,关注评价对象也就是学生的可塑性和发展力,体现教育评价的本质:自然生态、尊重规律、关注生长。

  2012年南湖区申报参与浙江省中小学教学改革项目,2014年又申报了浙江省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几年来,“绿色评价”实践与学教方式的变革协同推进,成效显著。首先,老师们对评价的认知有所改变,从关注“学业成绩”转变为关注“综合素养”,随之改变的还有评价设计,从关注“结果评定”转变为关注“过程测评”。更重要的是基于评价实证形成了改进学与教的策略,科学运用评价,促使更深度与有意义的学习。
  如今,南湖区已经建立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评价机制,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在“学习力”评价的技术上有所突破。不仅如此,南湖区在实施“绿色评价”的过程中,慢慢探索形成了学生学习力发展水平的判据模型;探索形成了学生“学习力”发展水平测评的监测工具开发技术;探索形成了基于学科学业质量的“诊断——指导——改进”的区域教学改进策略。
  “表现性评价”更好地促进教与学 
  27日上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进行大会总结。他说,2013年8月,浙江省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项目,构建了包含“学生学习状况”“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成长环境”三方面12项指标的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意在引导教育部门与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关注质量形成的过程与成本”“关注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以形成良好的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育体系。

  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培训会是我省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综合性的大会。自2015年起的平阳大会,每年一次,至今已是第三届了。“每年的大会,都是这一年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张丰说,每一年都有不一样的主题,而这个主题,一定是能让全省参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人有所思考和感悟。
  记者了解到,去年的大会在杭州江干区举行,张丰用“教育评价改革‘围师垓下’”来概括当时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的进展与指向。今年大会的主题更加深入,也更为具体,即为“促进学习与发展:教学改革与评价研究的深度结合。”
  “评价不能只是管理的手段,它更重要的是成为促进学习的方法。改进评价应着眼于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真实地学,教师科学地教。”张丰表示。对于26日各地代表的分享,张丰总结了几点“初印象”。他说,各地的评价探索深入学科实际,评价研究切入在学习机制,评价改革呼唤以校为本的实践,评价制度期待以生为本的精神。

  可以看出,这几点总结当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关键词,比如学科实际,评价改革不能脱离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以及本学科本身的内容。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评价、学习和公平中心(SCALE),大中国区代表、威斯康辛大学终身教授梁国立所说,评价学生必须要按课程标准来,如果没有课标作为抓手,几乎无法实现评价,更别说评价改革,因为不明确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梁国立还认为,“教与学”是一体的,是相辅相成的,建立学生综合评价机制的同时,也需要考虑教师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再比如以生为本,这一直都是浙江教育人所追求的教育生态。在课堂上,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主体,是学校在办学中需要关注的主体,同时也是综合评价改革的主体对象。如果评价改革不接地气,不深到入学生中间,并不会取得实质性的结果,更无法推动“学生真实地学,教师科学地教”。

  此外,在本次大会上,不少专家和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表现性评价”。什么是“表现性评价”呢?这是一种评价方式,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是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
  2014年2月,浙江省教育厅在《小学低年级语文和数学教学要求的调整意见》中明确要求,“严禁在小学低年级举办任何形式的校外和校内统一考试,严禁按成绩给学生排名。”非纸笔考测试就是表现性评价最典型的一种。“表现性评价不只是一种评价工具,它同时是一类学习活动。未来,我们将通过研究与推广‘表现性评价’,进一步推进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张丰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81488406 2020-12-10 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