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浙江农林大学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助推专硕导师队伍迭代升级:能“接地气”也能“通天线” 是“洋博士”也是“土教授”
2022-07-16 16:18: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陈胜伟)眼下正值暑假,不少大学师生正在享受长长的假期,但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一个畜禽养殖基地里,浙江农林大学动科动医学院的杨彩梅教授却在一直忙碌着。在这里,她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攻关:根据基地需要,研发一款绿色环保的饲料添加剂。

  据介绍,杨彩梅是2013年进入浙江农林大学的老师。一直从事饲料添加剂研发应用的她,实践能力强、研究“接地气”,但“通天线”能力不足,高层次项目、论文少。2015年,她担任科技特派员专硕导师,因指导硕士学位论文需要,倒逼她在基地研发应用中发现科学问题,解决关键技术。通过几年努力,杨彩梅先后发表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项目等一批课题,整体学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2020年,她晋升为教授,成为学校里既能“接地气”也能“通天线”的教授之一,为更好从事专硕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和杨彩梅不一样,该校专硕导师孙学鹏教授是从美国回来的“洋博士”。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博士和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就在Cell、Nature Genetics等权威期刊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加盟浙江农林大学后,为了更好地适应“水土”,他成为校级科技特派员,带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深入田间地头,与乡土专家一起做研发、一起做推广,近期专攻梨树分期成熟技术,成为深受果农喜爱的“土教授”。在科技服务的同时,孙学鹏不仅解决了产业技术难题,也更好地检验了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更好指导专硕成长成才、解决实际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浙江农林大学近年来有越来越多老师通过担任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校级科技特派员,使教学科研、实践应用能力同步得到提升,逐渐成长为高水平“双师型”专硕导师。受科技部表彰的特派员斯金平、浙江省功勋特派员陈思宇、浙江省优秀特派员徐凯……通过担任特派员专硕导师,他们从实践应用能力强、能“接地气”的专家,迭代成为理论水平高,也能“通天线”的教授……通过参与科技特派员工作,他们从理论水平高的博士,升级为同样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土教授”。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主动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全面助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培养。该校将特派员制度与专硕导师队伍建设相结合,构建“省、市、县、校”四级科技特派员育人体系和相关配套政策,要求农林类专硕导师须有1年以上特派员经历,学校每年单列科技特派员招生奖励指标,规定特派员带着专硕全年有1/4时间与基地农技员、农民同生活、同工作,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双提升。同时,学校以服务产业需求能力评估为导向,定期开展特派员项目绩效评估、社会影响力评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评估以及专硕指导质量评估。

  经过多年探索,浙江农林大学截至目前共遴选特派员专硕导师785名,涉农专硕导师特派员全覆盖;建成典型案例1302个、教材68部;建立345个特派员“三农”基地,形成了中青年教师争当特派员导师的浓厚氛围。森林碳汇特派员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干果团队首席特派员获建党百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竹子团队、珍贵树种团队等4个团队首席特派员连续四届获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学校连续14年获得科技特派员优秀派出单位,是科技特派员制度20周年获科技部表彰人数最多的高校。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沈希表示,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破解我国“三农”发展的人才和科技制约难题的重大举措。浙江农林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强农兴农新型人才。学校将继续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挖掘其育人价值,发挥其育人功能,探索出农林类高水平双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