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从职高生到教授 他对“动手操作”的热爱不变
2023-10-07 10:54: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占尘雪 通讯员 王国海)“读小学,我动手拆了玩具车,观察齿轮、弹簧的运动,可是一堆零件再也装不回去了; 中考不理想,我到职高读机械。自己画图、设计、制作了一辆木头玩具车,不仅带来了成就感,还坚定了我对动手操作的热爱。”就是凭着这份热爱,叶宏武用20多年完成了职高生到教授的“逆袭”,也是凭着自我成长的探索,他把自己成才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带出了技术能手和硕士研究生。

  前不久,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叶宏武被授予浙江省“师德楷模”称号,并以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牵头人的身份,受邀在省高校新教师培训课上开讲“第一课”。

  从职高生到研究生

  “我读书不算好,但运气还不错!”对于自己的“逆袭”之路,叶宏武谦逊地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从职高生到大学生的跨越。

  1993年春天,叶宏武在宁波一家工厂实习。一年不到,还是学徒工的叶宏武,就超越熟练工,成为厂里少有的几个拿高薪的“技术蓝领”。“那时老师一个月二百五六十块钱,我一个月300多块,算是高工资了。”叶宏武拿高薪,是因为他有“独门绝技”。

  在设备相对落后的上世纪90年代,叶宏武凭手感和经验磨出0.3毫米的钻头,一分半钟在铝合金材料上打一个怠速喷孔,效率高,不良率低,这种“碾压级”的技术水平让厂长如获至宝,准备派叶宏武学习最先进的数控机床技术。

  就在这时,叶宏武在奉化职业技术学校的班主任江春飞老师,正想方设法在联系他。

  “那年职高生考大学的名额增加了,老师找我回去参加高考,联系不上。她委托与我同村的食堂工作人员在周末回家时把这个消息带给我。”叶宏武得知后,自行车骑了40多公里赶到学校,由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1993年秋天,叶宏武考上了宁波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后他回到母校当老师。从动手实操到理论学习,从“自己学”到“教学生”……一轮完整的“教与学”闭环下来,叶宏武对读书、做研究颇有心得。他趁势而上,工作期间又一口气读了专升本、本升硕。

  “在大学,我做实验,测量材料的硬度、强度,通宵绘制减速器图纸,操作更复杂的数控机床,学习编程,成绩排在专业前十,第一个交毕业设计。读研究生,我聚焦国产轴承使用寿命短的痛点,改进钢球的制造工艺,确定了锥鼓形毛坯的最佳形状。”叶宏武用实力证明“职高生不比别人差”。

  从自己学到教学生

  2001年,叶宏武入职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纺服职院前身之一),成了高校教师。

  职高生“逆袭”成研究生的叶宏武,换了个身份回到职业教育。他自己的成才道路,本身就有借鉴性和研究价值,他“以终为始”,对课程做了前瞻性的改革。

  叶宏武的课程理念是“结构化教学、系统化重构”,也就是打破教材中的章节设定和知识框架,按照“学以致用”的目的,对知识点重新梳理融合,架构知识体系。

  叶宏武教的机电专业,以课程为例讲述其教学理念,专业性太强不易理解。于是,他用音乐为例讲述其教学方法:“中国民歌这门课,怎么设计?那就沿着黄河来感受不同地区的民歌特色:黄河入海口,是沂蒙小调;黄土高坡,唱信天游;到了黄河源头,唱青藏高原;最后肯定是黄河大合唱结束。这样的课程不光是音乐,还有地理、技法和赏析。”

  “我们学过概率,学完就忘了。为什么?因为很少用到。”十多年前,叶宏武根据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实际工作场景,重新对《高等数学》中的“概率”进行设计,让枯燥难懂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有10个一模一样的箱子,其中一个箱子有次品,你只能打开三次,请问你找到装有次品箱子的概率是多少?现在还只是数学问题,如果把学生分两半,一半放次品,一半找次品,你会怎样放?又该怎样找?这就成了纺织品检测工作中的真正问题。学生对这样的课程肯定感兴趣!”叶宏武说,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真正去做、去解决问题的技能型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不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是知识点灌输,学生学了不会用,这个课程是无效的。”

  毕业20多年的陈成,如今是奉化区技工学校的老师。“读书时候,《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枯燥又难学,叶老师用他的教学方式,让这门课的平均成绩排在年级前列。”陈成一直与叶老师保持着联系,经常探讨教学方法。

  从引领行业发展到指导学生成才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动手操作为方法,把知识和原理作为支撑实践的理论基础,贯穿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叶宏武把他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常规教学和实训课堂上,形成“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生主体+导师跟踪”的训练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叶宏武不光带出能设计“自动挂标牌机”的能工巧匠,也能带出硕士研究生。

  正在温州大学读研三的黄寅是浙纺服职院2019届毕业生。叶宏武及比赛指导团队带着他和同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比赛,连续五年以唯一的高职团队进入全国总决赛,三次获得一等奖。黄寅在一次次比赛中激发潜能,找到自信。黄寅说,叶老师教他的创新能力和系统观念,帮助他在读研期间发表一篇SCI1区Top期刊论文。

  “想要把学生教好,自己得真正做过!”叶宏武的理念,恰好也是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叶宏武从教27年,投身科研一线27年。2020年4月,叶宏武接到一个口罩机生产线速度上不去的求援电话,生产厂家建议更换控制系统,但调配零件需要四天,厂门口排着运口罩的车,一天损失几十万。叶宏武做了个应急结构,用一瓶吊在半空的矿泉水,起到了张紧与减震的效果,口罩生产速度马上恢复。二块钱解决了二百万的大问题,叶宏武也获得民革浙江省抗疫先进个人。

  两年前,一家企业想开发高速、高精全自动裁床。一周以后,叶宏武提交了解决方案,一个月后,他所带领的纺织服装智能装备教师团队承接了这个总投入2500万元的“揭榜挂帅”项目。该团队用时一年半完成样机制造,世界上首次把直线电机运用到裁床上,打通从“面料准备”到“缝纫”端之间所有环节。

  如今,作为浙纺服职院教务处处长的叶宏武,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小时候拆玩具车,就像打开新世界,这种好奇与兴奋,是一直吸引我从职高生到研究生、从副教授到教授不断进取的动力。我喜欢动手操作的感觉,这种感觉将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团队。这种激情不仅让我们享受到成就感,更驱使我们不断地追求纺织服装智能装备进步和创新。”叶宏武说。

  (责任编辑 吴文建 赵洪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