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打造科学实践的峰值体验 杭师大东城第二小学开展科学教研活动
2024-04-26 16:51: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讯员 朱姗姗)新课标指出要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通过设计具身交互的体验活动,调动学生的视、听、触等系统,使科学学科实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长和创造。

  4月25日,上城区城东片区全体科学老师齐聚杭州师范大学东城第二小学,参加主题为“小学科学实验优化教学实践研修”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督导教研城区小学第一协作区17位校长莅临现场,阁地小学、毕节十九小、新疆阿克苏十九小在线观看,践行“浙”里优学。

  此次活动主要围绕三位老师的课例和两位老师的汇报展开研讨。

  杭州市夏衍小学、杭州市夏衍第二小学的黄芸洁老师执教《产生气体的变化》一课。黄老师以制作注射器版灭火器为任务驱动,通过生活中的材料,给学生创造长时间的探究空间与时间。再结合生活中的汽水产生气体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深化学生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本质区别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证据意识。

  杭州市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卢依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空气浮力在测量空气质量实验中的影响,通过“将错就错”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猜测验证、测量推算,以及计算得出结果,从而让学生在矛盾中寻找新发现。最终,三(6)班的孩子们通过挑战“让氦气球悬停在空中”感受空气浮力,并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课后还意犹未尽。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第二小学的吴一清老师,对“哪个传热快”一课的实验教具和实验设计进行了优化改进,将要研究的材料做成一根根直径和长度相同的实心小棒,借助不同种类的感温油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材料的传热过程。通过正向思辨和逆向思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传热不仅指吸热也包括散热,理解热传递是发生在具有温差的物质中的。

  杭州市澎致小学的陈晶晶老师汇报《科学素养导向的实验优化案例分享》,围绕《自制手电筒》项目,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项目进程,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促进对概念的理解。陈老师注重学生的交流展示分享,让学生从结构和材料、内部电路设计等维度深入研讨,最后通过拆装手电筒,让学生在比较观察中进行更新迭代。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第二小学的李俊瑛老师分享《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优化探索》。基于新课标,李老师首先对《热》单元进行了单元实验的规划,调整单元实验教学顺序。再对单元课时内容进行了教材实验优化,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最后对单元的课后实验进行了开拓,引导学生开展更多的实践,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解释能力。

  最后,上城区教研员陈敏老师从课标解读、实验优化设计、教学细节处理等方面对老师们的课例和汇报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细致点评。陈老师认为,科学知识不是理论知识,科学实验的作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实验优化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实现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同时,通过实践学习和动手探究,让学生从离身旁观者转型为具身构建者,建立起真实有用的学科知识与能力,打造科学学科实践的峰值体验。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