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编辑 邱彬鑫)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知识产权专业的一支青年实践分队,怀揣着对乡土中国的深切关怀与专业知识的热忱,开启了以“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深度社会实践。他们跨越课堂边界,足迹遍及吴兴、杭州等地,深入产业一线与文化遗产腹地,在汗水中解码一枚枚地理标志背后蕴藏的文化密码与经济动能,为乡村振兴这幅宏图贡献了闪烁着青春智慧的注脚。
筑牢专业根基 厘清地标保护的法治经纬
实践之旅始于认知的深耕。在吴兴区知识产权园,学子们沉浸于一场地理标志的知识盛宴。园区专家系统梳理了从产品特质挖掘、历史渊源考证到申报材料组织、审查流程跟踪的全链条操作实务。“地理标志绝非简单贴标,它是特定地域自然禀赋与人文智慧历经岁月淬炼的结晶,是受法律严格保护的‘集体财富’。”专家强调,规范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建立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是维护其公信力的生命线。详实的数据图表与生动的成功案例,如“安吉白茶”的品牌价值跃升之路,让抽象法规变得立体可感。
团队走进东唐人律师事务所,直面地理标志保护前沿的挑战与博弈。“安吉白茶”等遭遇异地仿冒侵权等真实案例揭示了地理标志维权取证难、跨区域执法协作不畅、市场混淆认定复杂等痛点。同学们感慨,“书本上的‘侵权认定’四字,背后是道阻且长的法律攻防与利益平衡,强化保护就是守护乡村发展的命脉。”
实践团前往湖州吴兴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
触摸乡土脉动 解码地标激活的产业密码与文化基因
理论之树唯有扎根实践的沃土方能常青。团队深入生产“湖州湖蟹”的省级龙头企业“蟹临门”。蟹临门养殖的白玉蟹是地理标志赋能下的特色产物。这种生熟皆白、肉质鲜甜的螃蟹,一经推出便凭借独特的口感和地理标志的公信力迅速打开市场。如今,蟹临门的白玉蟹 90% 以上产于湖州吴兴地区,通过冷链物流,源源不断地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各地,成为餐桌上的抢手货。企业负责人叶总还分享了企业积极探索“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周边数百户农户签订合作协议。这种模式不仅让农户的年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还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乡村产业的前景,纷纷返乡投身养殖事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实践团前往蟹临门企业
在承载着千年文脉的王一品斋笔庄,实践转化为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朝圣。同学们体验了湖笔水盆择毫的艰辛与精妙。王一品斋笔庄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制笔企业之一,其所制作的湖笔以选料精良、制作精湛而闻名于世,是湖州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也是具有地理标志意义的产品。“湖笔能成为文房四宝之首,靠的是湖州特有的山羊毛与苕溪清水,更靠地理标志带来的品牌底气。” 笔馆负责人指着墙上的非遗认证与地理标志证书说。
实践团前往王一品斋笔馆
汲取他山之石 洞见地标发展的融合之道
为开拓视野,汲取标杆力量,团队奔赴杭州“取经”。在云雾缭绕的西湖龙井核心产区梅家坞,茶农们演示着严格遵循地理标志规范的采摘与炒制技艺。更令学子们印象深刻的是其构建的“区块链+地理标志”溯源防伪体系:消费者扫码即可清晰知晓茶叶来自哪片山场、哪位茶农之手,甚至能追溯气候与施肥记录。
实践团在杭州市西湖区梅家坞村体验采茶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一部跨越五千年的丝绸史诗在经纬交织中徐徐展开。丝绸缠绕的时光,总在经纬之间编织出古今对话的经纬。浙江省杭州市丝绸博物馆的展厅里,一匹南宋时期的 "克丝" 织物静静陈列,与现代的地理标志丝绸展品遥相呼应。讲解员介绍:“从良渚遗址的丝线到如今的‘杭州丝绸 ' 地理标志,浙江丝绸始终在传承中创新。”
实践团前往中国丝绸博物馆
以知产之炬 照亮乡村振兴的青春征途
历时多日,跨越两地,行程密集的调研如同一场深刻的洗礼。年轻的知识产权人们深刻领悟到:一枚小小的地理标志徽章,实则是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支点。它以法律之名,为独特的自然馈赠与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正名确权;它以品牌之力,为农产品突破同质化竞争、实现价值飞跃赋能;它更在产业化的洪流中,坚韧地守护并传扬着那些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底的、不可替代的地域基因与乡愁记忆。
“脚上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团队队长余同学在总结会上动情分享,“在蟹塘边,我们理解了标准如何转化为蟹农实实在在的收入;在笔庄里,我们触摸到工匠精神在指尖的温度;在龙井山园和丝绸馆,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无限可能。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知识产权绝非束之高阁的条文,而是扎根乡土、服务人民的强大工具。”队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将积极发挥专业桥梁作用,投身地理标志的普法宣传、品牌策划、维权援助,助力更多乡村宝藏完成从“深闺珍品”到“金字招牌”的华丽蜕变。
实践团集体讨论
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子们的这场夏日实践,不仅是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行走课堂”,更是以青春之智回应时代命题的响亮宣言。他们以地理标志为钥匙,奋力开启着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繁荣的瑰丽宝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进篇章。他们的探索证明,当知识产权的星光洒向广袤乡野,照亮的不只是产业的兴旺,更是文化自信的回归与乡村未来的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