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开学第一课 | 杭州第七中学校长张江英再谈“未来” 寄语学子:越努力,越幸运
2023-02-06 17:07: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徐剑锋)成长的力量在新春积攒萌芽,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开学典礼,奏响新学期的奋斗曲。2月6日下午,杭州第七中学教育集团举行2022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典礼暨第十届“安定之星”颁奖仪式,张江英校长第七次以“未来”为主题发表了题为“未来我来”的讲话,以此激励七中学子在最美的青春年华畅想未来,用拼搏的青春匹配美好的未来。

  致辞中,张校长最先用春晚节目《未来我来》引出本次致辞的主题,同时抛出一个简单而直接的道理:珍惜青春勉力拼搏才能拥有美好未来。

  随后,她从“未来有我”“未来由我”“未来在我”“未来为我”四个角度出发,旁征博引,深入阐明“我们作为人类的个体与未来的关系”。张校长说:“我们都是文明的载体,个体是人民的具体而微者,我们汇聚而成为人民,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有责任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辜负前人以未来相托。”

  张校长认为,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未来,但未来到底什么样?这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和付诸实践的行动。但“越努力,越幸运”毋庸置疑。

  这四个角度中,记者感受最为深刻的是“未来为我”,就像张校长所说,当科技进步突破了人类想象力的藩篱后,我们就生活在了未来,我们便获益于未来。

  是的,当全息技术清晰还原离我们远去的邓丽君时,无数人都在感慨科技的神奇。而越来越让人惊叹的科技不正是越接近未来才会实现的么。未来带给了我们幸福感和舒适感,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不断创造为我们服务的未来”。

  在致辞的最后,张校长用梁实秋《可能这就是人生吧》里的“心里的火永远不要灭,哪怕别人只能看到烟”作为结尾,再一次激励七中学子坚定心中所爱,为梦想和未来努力前行。

  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张校长的《未来我来》,全文如下。

  往期部分链接>>>

  张江英校长畅谈“未来”话题 杭州第七中学2022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顺利举行

  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校长张江英寄语高三毕业生:志向拿云 未来可期

  杭州第七中学校长张江英开学致辞:一起向未来

  杭州第七中学举行开学典礼 校长张江英寄语师生“未来才是目的”

未来我来

杭州第七中学校长 张江英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新学期,向未来。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欧豪、白宇、魏晨、吴磊演唱歌曲《未来我来》,四人身着红衣,噙齿戴发,青春洋溢,活力四射。歌中唱到“踏浪驭飞舟,千帆竞出征,壮志凌云河山美,何记功与名。我以青春向祖国告白,行囊装满期待,滚烫的心,流淌着红色血脉。我以此生诉心底热爱,豪情激荡胸怀,万家灯火,每个梦与我同在,未来我来……”简单的歌词却道出了珍惜青春勉力拼搏才能拥有美好未来的担当和道理。

  在最美的青春年华畅想未来,拼搏的青春匹配美好的未来,才是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未来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未来是靠现在的自己不懈努力才能把握的,未来有我,未来由我,未来在我,未来为我。

  首先,未来有我。未来是属于个体的,也是属于时代的,更是超越时代而属于时空的。如果放眼未来,只是个体的一生,这个未来未免有些短暂和些许遗憾。其实,我们包蕴在整个人类之中,我们是人类之一分子,我们的奋斗和努力会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而为后人所知,进而激励后人成为更好的继承者。今天,我们致敬七中的创办者,就是因为他们和那个时代的未来紧密相连。我们今天看到明月朗照,会想起李白,想起张若虚;看到斜阳映水,会想起白居易,想起马致远;看到钱江潮涌,会想起钱王,想起伍子胥;看到白云悠悠,会想起崔颢,想起王勃。他们或因文采斐然的诗句,或因流芳千古的功绩而被后人铭记,他们属于未来,属于不朽。《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抗战时期,一个无名的军人,自愿到河北参加抗日游击队,有记者问这位草鞋戎装,面色严峻的士兵,抗战胜利时,你准备做什么。这名军人平静地回答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最后他成了无数为抗战胜利付出生命的无名英雄中的一位。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可是我们知道,未来并不曾遗忘每一个“无名者”。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上有他的身影,铿锵的国歌声中有他的呐喊,飘扬的五星红旗上有他舒展的笑容。我们处于和平时期,不需要捐躯献身,只要做正确的事,和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结合成一个整体,那么未来,我们也会被铭记,我们会成为历史,我们创造了历史。

  其次,未来由我。未来之所以让人憧憬,心生向往,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如果因为我们的努力,而能使未来变得更美好,那将是多么的激动人心啊。我们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就是不给未来设限;我们不给未来设限,也就是不给人生设限;我们和未来本就是相辅相成,如影随形,未来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和未来紧密相依。个体的未来跟个人的努力程度正相关,即所谓越努力,越幸运。个体不应该成为群体的短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个体努力,众人合力,我们就有了提高我们最大公约数的可能,成为了更好的我们,拥有了更好的未来。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记录了很多精彩的瞬间,着眼未来的人,往往拥有不可动摇的决心、不可遏抑的勇气和不肯放弃的行动。尾生抱柱而死,我们有了信守诺言的执着;张骞不辱使命,让我们有了不改初衷的忠诚;万户向天而上,我们有了探索未知的力量;吕蒙刮目相看,让我们有了持续努力的信心。《左传》记载,史官据实写下“崔杼杀死了他的国君”,崔杼暴怒,杀死了史官,继任的史官的弟弟坚持这样记录,两个弟弟相继被杀,第三个弟弟依然不肯妥协,坚持据实而写,崔杼无奈不得不放过了他。南史氏听说史官都死了,拿着写好的竹简前去求死,途中听说已经如实记载了,这才回去。正是秉笔直书的史官们的前仆后继,我们才有信史可读,民族的良知和良心才可闪光于历史长河。我们不能用年轻时的懒惰和放纵,而导致人生后程的卑微和后悔,现在的努力里,藏着十年后自己的样子。

  第三,未来在我。我们是前人的未来,后辈是我们的未来。代代相传,瓜瓞绵绵,念兹在兹,生生不息。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亘古一轮,兔走乌飞,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世世代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了我们的今天和未来。我们是父母最近的未来,我们是祖先遥远的未来。穿越历史风尘的眼睛,对我们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想象和描述,保守消极的和积极乐观的都是他们世界观的外现和情感认知,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而科技进步和文明演替成为推动进步的驱动力,其实人的意愿和努力汇聚而成的人民的力量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力量。我们都是文明的载体,个体是人民的具体而微者,我们汇聚而成为人民,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有责任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辜负前人以未来相托。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孔孟之道在我们身上的体现;舌灿莲花口吐珠玑是庄周惠施濠梁之辩的余响,胸有成竹满腹锦绣是欧阳修苏东坡的文采风流,刚健有为志在千里是岳飞于谦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因为积累和沉淀而变得丰盈充实,我们因为传承和阐扬而变得立体生动,我们因为思考和探求而变得真实温暖,我们因为尊重和感恩而变得厚重自持。我们是过去的归宿,我们是现在的中坚,我们是未来的渊源。我们欣遇龚自珍九州生气的时代,我们身处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我们是诗人食指相信的一批人。我们生逢盛世,风云际会,备受瞩目,大有可为。

  第四,未来为我。人类失去未来,我们将会怎样?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人会被人民唾弃;不留方寸无法泽被天下的人会被历史抛弃;碌碌无为枉走一遭的人会在弥留之际愧悔不已。我们应该让未来有我们努力的印记,我们和未来本就是一场双向奔赴,未来亦为我们明确了方向,提供了便利。无人驾驶技术近在咫尺,指日可待;脑机接口技术日新月异,令人震撼;AI、VI技术升级换代,智能家居便捷舒适。这些技术的突破与更迭,是无数科研人员兀兀穷年不断突破的未来场景。当科技进步突破了人类想象力的藩篱后,我们就生活在了未来,我们便获益于未来。当全息技术清晰还原邓丽君影像的那一刻,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遥远而真实,我们震撼于艺术不朽,芳华永在,我们相信以后会有更强大的影像修复技术可以更逼真地还原那些经典的瞬间,我们更期待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的完美融合。今时今日,更健康的网络环境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数字世界,更发达的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理想的生活空间,更强大的综合国力给我们带来了切实的安全感,更和谐的社会环境给我们带来了渴望的幸福感。因为未来,我们有了更多期待,因为未来可期,我们盼望民族复兴,旭日东升,中华崛起,世界大同。未来在反哺我们,我们受益于未来。

  总之,未来有我,未来由我,未来在我,未来为我。

  Future,with me,by me,on me,for me.

  各位同学,七中的历史文化和诚勤爱校训让我们有资格有底气去丰盈自我,参与未来;有为人生与大同世界的辉煌愿景让我们有魄力有激情去塑造自我,创造未来。未来我来,激情满怀,青春无限,奋斗不止!让我们用饱满的热情开启新的学期。最后我用梁实秋《可能这就是人生吧》里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讲话:“心里的火永远不要灭,哪怕别人只能看到烟。”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