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志愿指导 | 余益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2022-06-10 09:36: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招就处处长、人武部部长余益峰

  2022年高考已结束,志愿填报就在眼前。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如何填报志愿是摆在很多家长和考生面前的一道难题。每年都有很多考生因为高分低报而浪费分数,或者因为低分高报而与大学失之交臂,考后志愿填报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如果把高考比作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我们如何才能“百战不殆”?只有做到“知己知彼”。

  下面笔者梳理几条志愿填报的注意事宜,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知己”是前提

  1.要清晰认识分数

  高考比的就是实力,谁的分数高谁就有优先选择权。目前全国所有省份都统一实行“知分填志愿”的原则,也就是说高考后已经知道自己的分数、位次号,考生可以有根有据地填报志愿,这个原则对考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给考生的志愿填报增加了一些确定性。因此,考生要明晰自己在全省的位次号,然后将自己的成绩、位次号与目标院校近三年投档线的最低位次号进行比较来定位,以便做出准确地分析判断,这样才能在这场没有的硝烟战役中少吃闷亏。

  2.要清晰认识自我

  不能否认,热门专业是大多数考生所向往的,但本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也是客观存在的,二者的适配度要是不高的话,纵然进入热门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会逐步出现跟不上、厌学等感觉,最终严重者会导致退学;并且所谓的“热门专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停动态变化的。

  因此,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不能盲目跟从,而是要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性格特征、职业取向等因素。试想,面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完全不喜欢的专业,本身就是一种折磨,何谈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呢?另外,如果一个考生性格内向,平日少言寡语,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选择导游、市场营销、师范等需要与人沟通的专业,结果不言而喻。因此,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扬长避短,这才是最佳选择。

  二、“知彼”是关键

  1.要了解政策变化

  政策变化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指南针,考上心仪大学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考生家长要知道全国各省市的高招录取政策,尤其是要对本省(市)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政策、加分照顾政策、招生计划、志愿设置、志愿填报时间、录取规则、投档方法等了如指掌。

  2.要了解目标院校

  对于目标院校一定要下功夫备好课。要详细了解目标院校的隶属关系、办学层次、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办学条件、近三年招生计划及录取分数、位次号等情况。同时,还需了解开设专业的课程设置、发展趋势、就业方向、转专业条件等基本情况。另外,务必认真研读报考院校当年招生章程,看清有关规定和要求,其中要特别关注有些专业的特殊要求,如外语语种、单科成绩、身体条件等,自己的情况是否符合报考条件。

  三、“填报”是核心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认真对照近三年相关院校专业的投档位次、录取平均分及高考成绩分段表来定位,采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策略,最终确定志愿顺序。具体来说,考生可以把前30个左右的志愿作为冲击志愿,填报录取有希望、优势并不大的志愿;把中间30个志愿作为稳妥志愿,填报个人最喜欢、录取有优势的志愿;把最后20个左右的志愿作为保底志愿,填报自己不排斥、录取有把握的志愿。

  第一步,确定不同梯度的院校。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位次号和高考一分一段表、各校往年投档线、录取名次等资料,按照“冲、稳、保”的办法确定不同梯次的院校。

  第二步,选择不同梯次的专业。

  在选定的院校中,根据往年专业录取情况,将其中不喜欢的专业或是估计录取可能性不大的专业删除,选出拟报考的不同梯次的专业。

  第三步,填报科学合理的志愿。

  根据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筛查,结合个人意愿,综合考虑院校性质、地域、喜好程度等因素,从高到低排列,正式确定志愿。

  需要提醒的是,浙江高考录取已由3段改为2段,新一段线上考生若无法投档录取,将与其他考生一起参加后续二段志愿填报。相比以往,考生要保持更大的志愿“梯度”。建议新一段线上的高分考生,尽量填报足量志愿,进行充分保底;新一段线上的低分考生尽量放低预期,利用一段填报志愿的机会,扩大填报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志愿数量,优先抢占心仪学校。

  希望广大考生踔厉奋发,考上理想大学!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6-22 17:39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6-22 17:29
中国教育在线 2022-06-22 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