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这不是你所认识的马克思 直击浙江财经大学艺术教学课程改革
2018-04-08 14:56: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吴憾 通讯员 赵蕾 焦旭坤)钢丝球拆分成线一圈圈缠绕在纸板的钉子上,玉米粒与红豆散落桌面拼凑成不规则的图形,黑白色的卡纸层层叠加凸显出清晰的轮廓……来自浙财大艺术学院环境设计学2班的同学们正小心翼翼地拼贴着他们的作品,简单易见的材料在他们的手下呈现出缤纷的形态。

  为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创新能力,推动校园人格教育、素质教育的普及深化,浙财大艺术学院蒋丽娜老师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学相融合,一场思维与创新的碰撞在她的课堂上悄然发生。

  “传统艺术教学多停留在艺术作品的临摹与复制,学生们大多只单纯关注作品的美术技巧,对于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并不了解。”谈及到艺术教学改革的意义,蒋丽娜老师说道:“思政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创新力创造有生命的作品,还要让他们与每一个作品背后鲜活的生命隔空对话。”

  教学改革的第一课,蒋老师“没有按常理出牌”。不同于之前枯燥的课本讲解,这一次她只拿了一节长有嫩芽的树枝走进了教室。

  “有一个伟人,他揭露了资本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有一个伟人,他用自己毕生的智慧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制度支撑;他的一生始终在为人类的福祉献身,他就像这节树枝,给全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生的希望。”蒋老师动情的说完,便将树枝摆在了同学们面前,“马克思用最普通的一支笔创造了人类无限的精神财富,对这一伟人的印象,我们只停留在他的雕塑、他的画像,却很少有人越过表面去追寻他的钢铁精神,他的高尚品格。今天,我们只用生活中最显而易见的材料来制作不同表情的马克思,我希望看到的是你们鲜活的作品,而不是呆板生硬的临摹。”

  环境学2班的叶馨蕴同学把自己半个身子贴在桌面,她慢慢地将钢丝球的线缠绕在硬纸板的铁钉上,一层薄汗已经布满了她的额头。她表示自己在听完蒋老师对于马克思精神的讲述后很是触动,于是想把马克思的钢铁精神与自己的作品相融合,便想到了以铁丝球作借代。

  谈及到这一次蒋老师的艺术教学改革,叶馨蕴同学表示自己从未想过艺术可以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她一直认为这是两种没有关联的学科,今天如此别出心裁的一课让她明白每一个艺术创造都关于素养、关乎精神、触及生命,她表示自己以后会更加努力探索艺术的真正含义。

  课堂中间,蒋老师除了在教室来回走动为同学们的创作提出建议,她也继续柔声细语地讲述着马克思的伟人事迹。听到动情之处,低头伏案的同学们不经放慢手中的节奏,目光追随着蒋老师的身影静静沉思;听到中国自引进马克思主义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情绪激昂的同学随之发出低声感叹。在这别样氛围引导下,同学们手中的马克思作品也有了生机。

  来自艺术学院的朱梦媛同学分享了自己课后写下的学习感悟:“今天的这节课让我明白每一个艺术作品的背后都是精神与生命的结合,我们不能局限在艺术技巧的学习,也要去关注每个时代每个作品背后的价值。听完了马克思的故事,我才了解这么多年来他作为伟人被一代代人尊崇的原因,也正是听完了马克思的故事,让我在之后的创造过程中少了一份浮躁与毛糙,多了一份安静与虔诚。”她还在分享的最后表达了自己对于蒋丽娜老师的感谢,让她在艺术的领域里体会到了历史的真知真谛。

  “艺术本就是一次生命与思想的盛宴,我们不过是将艺术的另一面展现给了学生而已,未来每一次的艺术创造还需细心揣摩、用心体会才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8-05-04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