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浙工大组织地方工科院校校际协作三十年再回首
2013-10-17 11:11:00

  在三十年前的1983年,我校在校际协作上谱写了不可忘却的篇章。这是我校在改革开放初期迈出的历史性一步,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校际协作,包括与国内高校之间的协作和对国外大学之间的协作。1983年,我校抓住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启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日本足利工业大学建立校际协作关系,我曾在《迈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第一步一一我校与日本足利工业大学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的经过》一文中详述(见《浙江工业大学报》2011年12月25日)。同时,我校与福州大学、上海工业大学一起发起组织华东地区地方工科院校协作网,开启了国内同类高校之间的大协作。所谓“地方”,是相对于“中央”而言,当时主要是指省市直属的工科高等院校,基本上是每个省市一所。随着校际协作逐年进展,声誉鹊起,吸引了越来越多华东地区以外的同类院校加盟,于是在1994年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地方工科院校协作网,我校发起、筹备、组织了首届全国地方工科院校协作会议。

  1983年,我校尚处于建校、迁校,而又同时办学的十分困难的时期,同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面对如此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校领导者敏锐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责任,不失时机地同时开启国际和国内的校际协作,探索加快我校改革与发展的路径,这充分体现了一所大学应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华东地方工科院校协作的缘起

  1983年,我校与福州大学、上海工业大学一起酝酿成立华东地区地方工科院校协作组。中央所属的高等院校有教育部的专门机构领导组织会议,研讨办学及其发展等问题,而地方工科院校缺乏研讨共性问题的机制平台,面对当时改革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共同探讨未来发展的路径。协作组第一次研讨会于1983年12月5-11日在福州大学举行。我校由党委书记周学山、教务处长刘景善和我三人参加。到会的还有江西工业大学和山东工业大学代表,华东五校相聚。会议交流了各校的办学情况,着重就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进行研讨,并对今后校际协作的内容、方式等相关事项达成共识。

  华东地方工科院校第二次协作会议于1984年12月20-25日在我校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华东地区五校,并有闻讯到会的云南工学院领导。会议按事先商定的议题,交流了各校的教学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和经验,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在这次协作会上还达成了如下的共识:各校本着平等互助、各尽所能、优先优惠、相互信赖的原则,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管理、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情报资料和后勤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校际协作。同时,对1985年开展若干专题协作项目作出安排,诸如研究生学位点的申报工作、青年教师培养提高工作、创办食品工程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的研讨等。这次校际协作会议受到了浙江省政府的重视,副省长李德葆看望到会代表,省教育厅副厅长缪进鸿到会讲话。

  华东地方工科院校协作网的发起与扩展,以及每次年会的卓有成效,并受到了相关省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这决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的动因。它是受到当时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华东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直接地反映了我校等三所发起学校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及其外部生存环境变化所推动。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没有正式招生,虽从1970年开始招收了几届工农兵学员,那是不经过考试,而由群众推荐选拔上学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1977年底恢复了高考制度,高等教育才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轨道。1979年夏天,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教育制度创新也在思想解放的前提下展开。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了我国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促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高校招生数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如何广开学路、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发展速度与教育质量的关系等问题有着不同的声音,这些也是困扰各高校的问题。为此,1982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举办高等学校干部进修班培训各院校中层干部的通知”,对当时全国七百多所高校的处系级干部分批培训。我有幸于1983年春参加教育部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干部进修班,那一期有来自华东六省一市的65所高校的65名学员。进修班的学习方法以自学与研究为主,在学员之间经常开展交流与研讨,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各省市的学员。这样,半年的进修时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华东地区高校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和共同探讨改革发展的大平台,并为日后的校际协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1983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新一轮大发展,在随后的持续四年中,在校学生数年均增长20%。我校与其他同类高校共同感受到快速发展中办学的诸多难题。

  当时,我校正处于浙江工学院时期的初创阶段,地处朝晖地区的校舍尚在建设中,原浙江化工学院那部分正根据杭州新校舍的建设进度,逐步从衢州迁往杭州,学校采取了“边基建、边迁校、边办学”的方针。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建校进度缓慢,如教学主楼(现在的存中楼)于1982年完成设计,到1986年才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十分困难。然而,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省政府的安排,专业数和招生数逐年大幅度增加。1983年初,我校启动了校内管理制度改革,从后勤管理体制改革起步,逐步推向教学和人事制度政革。如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办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讨的、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对于我校这样一所正处于大变迁、大发展中,又地处沿海开放区域的地方高校,更加强烈地感受着正在探索中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产生的冲击波。因此,在以改革举措解决发展中的办学难题的同时,吸取同类型院校的办学经验,共同探讨改革发展中的问题,谋求在办学理念与改革信息、学科与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无形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成为不少地方院校的共同“内需”,只不过我校的这种“内需”显得更为热情和急切。同类院校联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挖掘潜能和利用现有的资源,也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华东地方工科院校协作网就是在这样的动因作用下应运而生。

  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因素颇为复杂,在众多的作用因素下必然要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然而,主动选择校际协作的策略,正是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赢得了自身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微信图片_20201010164236.jpg
微信图片_2020101016422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