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固本谋远重服务,守正创新勇向前——浙江财经大学护航大学生就业
2022-12-23 23:08:00
  2023年,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大学生就业工作总量进一步增大。在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浙江财经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信心,攻坚克难,踔厉奋发,以一系列举措护航大学生就业,实现了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总体深造率达到35%的成绩。
  一、服务国家需求,千方百计“引就业”。
  学校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完善就业资源开发机制,广泛汇聚市场化社会化就业资源。一是深化政校行企合作。积极打造就业合作共同体,大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全面落实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深化校企合作,把拓展岗位资源与推动学科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的促进供需匹配。长期保持与行业领军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关系,持续通过协同育人提升专业适应度,与浙农集团、中信证券、吉利集团等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将专业所学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将金融知识转化为实战操作,进一步促进实习转化率。二是做精做实各类校招活动。学校深挖各类企业资源,持续做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园招聘活动,开展“空中双选会”、“线上招聘会”等“云招聘”近千次,提供岗位近40000个;举办线下校级综合(专场)招聘会5场,服务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岗位的招聘会20余场,鼓励各二级学院积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帮助毕业生尽早落实去向。三是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性岗位。学校充分发挥好政策性岗位的吸纳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加大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毕业生应征入伍等项目宣传力度,引导毕业生以“小我融入大我”的报国志向树立职业目标,从地方走向国家发展的重点区域、重大领域、重大方向,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从实现就业到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坚持以生为本,提升服务质量“促就业”
  学校大力实施全程化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建立健全引导毕业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长效机制,全方位服务毕业生成长成才。一是持续打造浙江财经大学“才赋生涯节”。打造以“六个一”生涯唤醒与“四个一”生涯践行为依托的全程化生涯指导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特点常年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定制化学生就业方案、定期举办生涯体验周、求职训练营、“乘风破浪”全职、实习双选会、360°就业力提升计划、生涯主题班会等板块,定期邀请企业资深人力总监、高校就业指导专家与学生畅谈职业规划,云端简历修改,现场面试指导,实地走访企业,着力提升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就业育人功能。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进驻学生生活园区,将“吾· 涯”辅导员工作室开设在园区,常态化开展各类生涯咨询和职业指导服务,定期开展“企业面对面”、“学涯分享会”、一对一就业咨询等活动,拓宽思政育人空间实效。三是以互联网+就业实现招聘全周期服务。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新升级上线“浙江财经大学就业信息网”、“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系统”,进一步强化平台与浙江省大学生就业网站的互联互通,岗位共享,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人岗匹配服务。为毕业生提供集就业服务、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为一体,全天候、一站式、一键通网上就业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从简历筛选到面试通知、网上签约的招聘全周期服务,不断提升线上就业服务的便捷度和友好度。
  三、构建联动机制,聚焦重点群体“保就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困难群体就业,把兜底帮扶困难群体就业作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学校始终将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一是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作为立德树人重要内容,学校将就业工作纳入校院两级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专题研究谋划,校长担任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统筹各部门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校领导走进双选会现场为毕业生求职应聘“站台”。二是打造就业育人共同体。积极组织党员干部、综合导师、系主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全员参与就业指导与服务,着力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生等困难毕业生,结成帮扶对子、建立帮扶工作台账,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实施好求职就业补助、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项目,确保精准帮扶、有效帮扶,促进就业工作由行政管理向多向度、动态化、全程型协同育人转变。三是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管理考核办法,将就业工作纳入学院绩效考核,压实各方责任。学校先后出台《浙江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与考核办法》、《浙江财经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浙江财经大学本科生考研助推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将就业工作评价延伸至学科、专业建设,使校院两级管理、全员积极参与就业工作的局面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巩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358981171 2022-09-30 09:19